8013832 8013839
习近平向首届“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航天合作论坛”致贺信
首页 > 外交研究 >

“一带一路”倡议:十年征程再出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时畅 发布时间:2023-05-30
分享到:
“一带一路”倡议:十年征程再出发

王义栀,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在中国式现代化基础上,中国发起“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项目,持续推进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强劲动力。截至目前,中国已同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合作文件,给当地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和繁荣。可以说,“一带一路”是中国打造的共同发展合作平台,是实现“世界版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

“一带一路”的立功立德立言

“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媒介,推动人类现代化事业,可谓立功立德立言。

立功:“东方物之所生,西方物之所熟。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史记·六国年表》这句话,诠释了“一带一路”效应。从国内效应来说,改革开放主要向西方开放,尤其向东南方向开放,但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不断变迁,传统开放模式面临重重考验,开放重点从东南转至西北,这就是古丝绸之路的终点站——欧洲。从全球化效应而言,“一带一路”推动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是有效应对逆全球化、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的伟大事业。

立德:整个世界面临可持续发展的紧迫需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处于快速工业化阶段或初期阶段,未来将会占据世界碳排放的主要份额,如果这些国家不推行绿色发展,全球减排目标将无法实现。绿色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建设表明,中国提供了很多发达国家不能给或不愿给,给了也不管用或给了对方也要不起的帮助。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用几十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进程;同时,中国也需要表达自己,因为中国要参与标准制定;更重要的是,中国给出的方案还管用,不是高标准一刀切,而是创造高标准接地气的条件,实现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统一。

立言:西方污蔑“一带一路”是债务陷阱,是新殖民主义,是因为它正在破除西方的殖民主义、债务陷阱。西方的先验主义改造世界并不成功。中国提供了一种实践理性,鼓励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实践呼吁“一带一路”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可从政府与市场关系着手。政党再造国家,国家再造市场,市场再造社会,社会再造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正在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打破西方“普世价值”神话,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实现命运自主。

未来的世界怎么样,越来越取决于“一带一路”干得怎么样。从可爱的中国,到可爱的世界,“一带一路”正在绘就立功立德立言的工笔画。

“一带一路”建设的三重效应

共建“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以及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推动中国和世界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既对新时代我国开放空间布局进行了统筹规划,又对中国与世界实现开放共赢的路径进行了顶层设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大创举,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对外开放和对外合作的总规划,是我们党关于对外开放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共建“一带一路”搭建了广泛参与的国际合作平台,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供了中国方案,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受到国际社会普遍欢迎,在世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世界银行2019年发布《“一带一路”经济学:交通走廊的机遇与风险》报告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可帮助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日均生活费低于3.2美元),使全球和“一带一路”经济体的贸易额增幅分别达到6.2%和9.7%,使全球收入增加达2.9%。对于沿线低收入国家来说,外国直接投资增幅达到7.6%。过去二十年,中国帮助非洲国家修建了100座海港、1000条跨江大桥、1万公里铁路及10万公里高速公路。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非合作生动实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这深刻阐明了“一带一路”的双重效应,即国内开放效应和全球化效应。

第一,国内效应。共建“一带一路”对新时代我国开放空间布局进行了统筹规划,提高了国内各区域开放水平,拓展了对外开放领域,推动了制度型开放,形成了“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新开放格局。第二,中国与世界的合作效应。共建“一带一路”对中国与世界实现开放共赢的路径进行了顶层设计,搭建了广泛参与的国际合作平台,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供了中国方案,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第三,全球效应。共建“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推动全球化转型从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向发展导向全球化、包容性全球化转型。同时,聚焦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最大实体经济投资,助推世界经济脱虚向实,消除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发掘世界经济新增长点,引领了疫情后全球地区化和分布式合作模式。另外,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分量,完善全球治理结构。“一带一路”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回答了“知识就是力量”——谁的知识,谁的力量,打造以人民为中心的全新知识体系。

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的必要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一带一路”建设面临五大类问题。

第一,定位。“一带一路”推动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但是现在全球化本身在调整。美国推动全球供应链去中国化,逼迫这些国家在中美之间站队。中国既要稳定又要重塑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遭遇去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去中国化挑战。第二,底层逻辑。“一带一路”建设越深入,越遇到美元霸权、美国技术霸权的制约。美国常常以安全、债务陷阱等为由胁迫相关国家退出“一带一路”,动辄以长臂管辖反制,对我国投资公司设限。“一带一路”融资有赖人民币国际化,而人民币国际化又遭遇美元霸权制约。第三,投资模式。建设周期—盈利周期—政治周期—国际周期不匹配,给“一带一路”投资模式带来巨大挑战。第四,二元性问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落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法律制度等受西方发达国家影响较深,所以如何把中国硬件和所在国的软件进行对接?按照国际通行的法则,需要因地制宜,因此统筹不易。沿线国家的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如何建立,可谓任重道远。第五,西方国家搅局。国际环境、地缘政治冲突也给“一带一路”建设带来挑战。一些国家与中国合作进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建设难、成本高、破坏易、代价小的问题。为此,要大力吸引西方企业参与,发起全球基础设施安全倡议,倡导“一带一路”法治化、韧性发展。

为此,“一带一路”具备以下新的使命:从原来的市场拓展合作,到全球政治经济生态体系的再造;服务于“双循环”新逻辑,即国际大循环确保国内大循环,而不是国内循环服务于国际循环,尤其是关键原材料、零部件、数据、粮食、医药等领域健康稳定的供应链。

应对上述挑战,要求我们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

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与国内强调高质量发展一脉相承,就是从要素投入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这也是国内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不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把绿色作为底色,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坚持一切合作都在阳光下运作,共同以零容忍态度打击腐败。引入各方普遍支持的规则标准,推动企业在项目下建设运行管理,采取采购、招投标等环节,按照普遍接受的国际规则、标准、形式进行,同时尊重各国法律法规。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康庄大道。

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具有国内外双重意义。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建设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共建“一带一路”,是我国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一带一路”推动国内市场一体化,减少沿海与内地发展差距。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也是推动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

“一带一路”是“双循环”的重点。在新自由主义经济全球化的中心—外围格局里,中国从外围走到中心。中国主动谋局,改变“在人家土地上种庄稼”的尴尬局面,掌握“卡脖子”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打造主场全球化。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5月29日第2659期)

【责任编辑:时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