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13832 8013839
习近平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
首页 > 外交研究 >

全球文明倡议的生成逻辑、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

来源:当代世界 责任编辑:时畅 发布时间:2023-05-22
分享到:
全球文明倡议的生成逻辑、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

邵新盈,中国日报社国际部编辑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题为《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主旨讲话,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这是新时代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全球文明倡议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明晰的实践路径,进一步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助于推进人类现代化进程,是新时代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又一重要贡献。

全球文明倡议的生成逻辑

全球文明倡议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生成于新中国与全球文明交流融合、沟通互鉴的具体实践,对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逻辑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国文化的精髓在于“和”,“和”也是中华民族不懈的精神追求。“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友好,是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是不同文明共存和发展的方式。

1991年2月中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在福建泉州进行为期一周的综合考察。右图为我国仅有的完整摩尼教址草庵摩尼教寺,左图为寺内正厅的世界上唯一的一尊摩尼石刻佛像。(新华社图片)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和而不同”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中华文明在历史上长期与世界其他区域的文明密切互动,既有器物层面的交流,更有精神文化的交往融合。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连通了从西域到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开辟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的新纪元。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亲身旅行和研究成果》一书中,首次将这条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西域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传入西方,西方的葡萄、胡萝卜等作物产品来到中国,不仅促进了中外商业贸易往来,而且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丝绸之路是一条开放之路、发展之路、繁荣之路,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抹亮色。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历史基因,自始至终保持兼容并蓄、互鉴互融的精神状态并一直延续至今。汉朝时,佛教从西域传入,为中华文明增添了新的文化因素。经过长期传播和发展,佛教思想与儒家的人本主义传统、道教的自然主义传统一起,共同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思想传统。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在唐代传入阿拉伯世界,沿着丝绸之路从撒马尔罕远传至巴格达,促进了阿拉伯世界文化的极大繁荣。明清之际,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了《几何原本》,并将《四书》翻译成拉丁文,促进了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17—18世纪,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成为启蒙运动重要的思想来源。中国与外国文明的交流互鉴,在丰富彼此物质生活的同时,有力推动了各自思想文化的发展,实现了互利共赢、共同进步。

中华文明传统文化具有“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天下观,中国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一直以来都是平等的,交往方式是和平的。海上丝绸之路萌芽于商周,形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古代中国和外国开展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也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明朝时,郑和下西洋标志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了极盛期,郑和船队先后到达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地,加强了明朝与这些地区的联系与往来。郑和下西洋带着和平、友谊,与其他国家开展平等的政治联络和经济交流,与后来西方殖民国家野蛮的杀戮和破坏行径形成了鲜明对比。

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正是源于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形成于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融合的具体实践,必将助力世界的和平发展。

二、理论逻辑

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文化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有机结合。“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历史上,不同民族在不同环境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风格和发展道路,由其构成的人类文明百花园也展现出绚烂瑰丽、多姿多彩的鲜明特征,全球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有姹紫嫣红之别。因此,只有在美人之美的彼此欣赏、交流互鉴中,才能促进世界各国文明交融共进、群芳竞艳,形成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磅礴合力。

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天下观与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体思想的有机结合。马克思把“共同体”划分为自然形成的、虚幻的和真正的共同体三种形态,与中国古代先贤对人类美好社会憧憬的“大同”思想不谋而合。全球文明倡议在包容“不同”中寻求“共同”,在尊重“差异”中谋求“大同”,以交流互鉴取代隔阂冲突。

全球文明倡议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吐故纳新”的开放创新精神同马克思主义关于继承与发展思想的有机结合。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有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管子·正世》写道,“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它们都强调因时而变、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坚持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关键品格,也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必由之路。

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开放学习的心态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交往理论的有机结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市民社会的成立和发展时,提出了“交往”的概念。他们写道:“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文化产生于交往之中,世界处在普遍交往之中,国家之间、民族之间普遍存在交往。中华文明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往的过程中,既从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中获得前进的动力和智慧,又通过自身发展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三、现实逻辑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发展鸿沟不断拉大,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南北贫富差距加大。二是冷战思维阴魂不散,地区动荡频仍,乌克兰危机旷日持久,恐怖主义势力抬头。三是全球治理需求未能满足、成果分配不均,国际公共产品供应不足,全球治理体系难以满足时代发展需要,亟需变革。四是气候危机、公共卫生危机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凸显,国际协同治理效能不足。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向纵深演进的背景下,国际形势风高浪急、波谲云诡,大国竞争态势加剧。美西方国家治理难以跟上时代变化,为自身问题所困,其内部挑战也投射到国际关系上。为维护自身霸权,美国利用价值观、利益纽带等拉紧盟友关系,拼凑排他性小集团,将全球治理问题政治化,加剧了全球治理的碎片化,给世界带来诸多不安定因素。

西方文明观建立在西方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其认为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必然会爆发冲突。在这种文明观的指导下,美西方又引申出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认为新兴强国必然与守成大国发生冲突。

2019年,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指出:“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文明绝无高低优劣之分,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强调不同文明之间加强交流、互学互鉴、取长补短,达到共同带动、共同发展的效果,这种文明观克服了西方“文明优越论”以及“文明冲突论”的狭隘文明观,对于缓和国际和地区紧张局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个角度看,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是对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一种回应。

全球文明倡议的时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为全球发展擘画蓝图。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既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交流取得的基本经验,也涵盖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包容共存的基本理念。在人类社会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之际,全球文明倡议高屋建瓴地擘画人类文明发展图景,为推动文明发展进步注入动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支撑,为推进现代化多元发展作出贡献。

一、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注入正能量

当今世界仍然存在意识形态对立的二元价值观。长期以来,美西方以意识形态划界、秉持冷战思维、进行零和博弈,在全球“划圈子、立山头”,以所谓的“民主、自由”价值观划分阵营。个别西方国家强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将现代化视为“专利”,将本国价值观包装成所谓“普世价值”,动辄以人权“教师爷”自居,试图凌驾于他国之上。同时,在世界各地挑起矛盾纷争,导致地缘冲突此起彼伏,给发展中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无法估量的伤害和苦难。

上图为2023年4月13日,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孔子学院举办的学写汉字活动上,外国学生展示他学习书写的汉字“人”;下图为2023年4月19日在位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拍摄的“人”字甲骨文(左)。(新华社图片)

全球文明倡议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人民至上,主张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价值,打破了美西方对价值观话语权的垄断。全球文明倡议倡导文明平等交流互鉴,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尊重不同国家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不搞意识形态对抗,给不同文明之间的合作和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思路,对共同绘就百花齐放的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景意义重大。

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支撑

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密相连,风雨同行、荣辱与共,在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优越。

随着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从国际社会的积极融入者,到国际舞台的踊跃参与者,进而转向国际公共产品的重要提供者。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破解发展难题,应对安全挑战,推动气候治理,斡旋地区事务,外交成果日益丰硕,为形成持久和平、繁荣稳定的国际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全球文明倡议的包容性理念,有力驳斥了零和博弈思维,使得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们克服偏见,尊重文化多样性,从文明交流互鉴的层面,为推动构建公平合理、稳定繁荣的国际新秩序提供了中国价值。

文明作为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历史积淀,以不易觉察、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从而对发展和安全产生影响。可以说,发展为安全提供动力,安全为发展保驾护航,文明交流互鉴为发展和安全提供肥沃的土壤,发展和安全又为文明演进提供切实保障。发展、安全、文明三大倡议,相辅相成,互为支撑,蕴含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共同构筑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大基石,将有力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进程。

三、为推进现代化多元发展作出贡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明确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始终秉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成功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形态,打破了西方式现代化是唯一现代化道路的神话和迷思,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之路提供更多前景和可能。

全球文明倡议主张世界不同文明共同发展,强调倡导文明的传承和创新,顺应时代发展,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愿同世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一起努力发挥作用,推进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事业。基于全球文明倡议,各国既独立自主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又围绕人类现代化事业进行交流互鉴,有助于取长补短,在多元共存中实现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全球文明倡议的实践路径

全球文明倡议以尊重全球不同文明为基调,以包容的实践品格、积极的创新理念、普遍的交流意识,为不同文明交往树立了标杆,其“四个共同倡导”为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践提供了指引。不断推进文明交流对话平台建设,推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机制建设,加强双多边政党和政治组织交往活动,是积极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的有效实践路径。

第一,加强文明交流对话平台建设,增强国际传播能力。中国坚持以文明平等为前提,为打破文明壁垒、超越文明冲突搭建了一系列对话交流平台,在与人类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的事务上,坚持所有国家都享有发言权,开展多层次、宽领域、新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

搭建文明互学互鉴、共同发展的平台,提升人文交流效能。深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人文交流机制的沟通和对接,推动各方落实联合国《不同文明对话全球议程及其行动纲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及其行动计划要点,推动构建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和模式,促进各国文化交往。

2022年8月3日,在黎巴嫩南部省提尔市的中国维和部队营地,中国维和官兵参加中国第20批与第21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指挥权力交接仪式。(新华社图片)

积极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拓展中外文明交流空间。目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被运用到文化采集、生产和分发之中,使得文化信息的交流传播变得更加便捷与通畅,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新平台、新手段。要用好全媒体平台,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创新话语体系建设,讲好中国和中国共产党故事,向世界人民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第二,推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机制建设,打造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的重要实践平台。截至2023年1月6日,中国已经与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通过加强沿线国家之间的经贸联系和人员往来,“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有力推动了沿线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大大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促进了各国间的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中国分别于2017年5月和2019年4月举办了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书写了民心相通、文明互鉴、发展成果共享的多彩篇章。

推动“一带一路”教育交流合作,实现高质量人文交流发展。加强中外语言文化交流学习,促进各国优秀文化传播,推动国际教育交流建设,为各国参与全球治理培养更多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实施“一带一路”经典著作翻译计划,增强不同国家和文明之间文学作品的传播和流通,加强影视交流合作,深化对他国文化的尊重与认同。

挖掘“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资源,提升中外人文交流的基础和渠道。积极打造内容丰富的文旅产品,推出具有品牌效应的文旅交流活动,打造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易平台。努力构建“一带一路”智库交流网络、文化沟通网络,搭建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的交流平台,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构建新型政党关系,不断深化双多边政党交往活动。政党是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组织和重要力量,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对外工作是“党的一条重要战线、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体现”。加强双多边政党和政治组织交往,建立新型政党关系,对推进全球文明倡议开花结果至关重要。

继续完善全球政党伙伴关系网络,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深化同周边国家政党关系,加深与发展中国家政党交流合作,加强同发达国家政党机制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多边政党对话。积极与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交流治党治国经验,创新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包括讲好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奋斗实现繁荣富强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故事。面向外国政党和国际社会深入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进国际社会特别是外国政党对中国、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和理解。

创新开展“政党+”交往模式,与世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交流互动。同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一起,不断巩固发展政党关系,通过举办政党论坛、政党对话会等,深入沟通交流,不断扩大理念契合点、利益汇合点。例如,中联部有关部门近期举办的“当代世界·美美与共论坛”有30余国500多位中外人士参加,除主论坛外还举办了政党、工商界、智库媒体、青年四场分论坛,是一次宣介全球文明倡议、推动各国务实合作的示范性交流活动。通过举办国际和平日纪念活动、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等,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同各国政党携手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答好“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时代问卷,巩固深化政党外交、公共外交、民间外交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工作格局。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全球文明倡议在大变局之下应运而生,为全球发展和安全提供了坚实支撑,为凝聚文明共识、深化人文交流注入了全新动能,必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汇聚磅礴力量。

《当代世界》(2023年第5期)

【责任编辑:时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