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13832 8013839
习近平抵达巴黎开始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
首页 > 外交研究 >

国际友城事业五十年:新起点 新使命

来源: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网站 责任编辑:李小华 张若梦 戚易斌 发布时间:2023-05-15
分享到:
国际友城事业五十年:新起点 新使命

吴晓丹,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中国自1973年缔结首对中外友好城市以来,国际友城事业已走过50年历程,取得丰硕成果。截至2023年4月,中国已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台湾省及港、澳特别行政区)和525个城市与五大洲143个国家的582个省(州、县、大区、道等)和1810个城市建立了2927对友好城市(省州)关系。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要大力开展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工作,促进中外地方政府交流,推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要重视公共外交,广泛参加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50年来,国际友好城市交往在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和地方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多重积极作用。

国际友好城市交往是两国友好关系的粘合剂。国与国关系归根结底需要人民支持,最终也服务于人民。地方是最贴近老百姓的,地方合作搞得好不好,关系到国家层面的合作能否落地生根。国际友好城市之间的交往能够根据总体外交布局,发挥其交往渠道广、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和民间参与性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与某些国家的友好城市交往,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为国家总体外交服务。尤其在两国政治关系紧张时期,友好城市活动可以另辟蹊径,通过加强民间联系,从侧面缓解两国关系,避免两国关系的大幅降温。习近平主席指出,人民友好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基础力量,是实现合作共赢的基本前提,相互信任、平等相待是开展合作、实现互利互惠的先决条件。两国友好城市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往来,以及人民之间联系的加强,可以反过来推动政府间的交往,两者之间是一种有益的互补关系。

国际友好城市是提升经济合作的试验田。经过50年的发展,诸多友好城市之间在经济贸易、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已由初始阶段的感情型友好关系逐步发展成为以经济合作为主的新型友城关系。一是得益于中国经济巨大体量带来的机遇。中国拥有广大的市场空间,吸纳外部商品、投资、人才的能力极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很多城市人口接近一个国家。这本身就是开展城市外交和经贸合作的巨大宝藏。二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利好。中国正在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着力实行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地方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合作,服务国家对外开放事业全局和地方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机遇。三是共建“一带一路”,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为地方拓展对外合作提供了平台。

国际友好城市交往是提升国际化水平的助力器。在全球化背景下,以国际友好城市为载体开展文化交流,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青睐。承办国际论坛、体育赛事、大型国际会议等举措,有利于打造城市名片,提升城市的国际化水平,有效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辨识度。城市通过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国际化,带动城市基础建设、人居环境等方面的国际化,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实现国际化现代化和民族化本土化的有机融合与高度统一。

国际友好城市是全球文明倡议的践行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国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之后提出的又一国际公共产品,进一步丰富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世纪之问的中国答案。全球文明倡议以“四个共同倡导”为主要内容,即“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同时提出要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的行动方案。我们必须大力加强文明交流互鉴,而民间外交则是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最深厚的力量。以友城合作为平台,开展接地气的对外人文交流活动,地方上有天然的优势,在推动全球文明倡议落地方面大有可为。

如果说两国关系仿佛一幅油画,这幅油画有多绚烂,不仅取决于总体构图,也有赖于局部元素。两国间的友好城市就是这些局部元素的有机组成部分,站在新的起点上,国际友城工作一定能够发挥更多优势作用,开拓更多交流渠道、创建更多合作平台,为推动中外友好交流,促进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李小华 张若梦 戚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