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出席巴西总统卢拉举行的欢迎宴会
首页 > 外交研究 >

全球文明倡议:推动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戚易斌 发布时间:2023-05-07
分享到:
全球文明倡议:推动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

孙吉胜,外交学院副院长、教授,北京市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基地首席专家

文明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历史积淀,凝聚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智慧和成就。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文明交流,离不开文明互学互鉴。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不同文明正是在交流互鉴中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而不同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需要相互尊重、互学互鉴、和谐共存。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多,各国迫切需要秉持符合人类发展潮流的文明观,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发展进步提供文化文明根基。

继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后,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呼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方案,也为推动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明确了方向和路径。

符合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和时代需求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发展鸿沟不断拉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冷战思维阴魂不散。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各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团结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尽管如此,反全球化、逆全球化、去全球化、民粹主义、孤立主义涌动,世界合作与发展面临风险;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一意孤行,威胁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与稳定。一些国家以意识形态划线,搞价值观联盟和价值观外交,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杂音不时泛起,人文交流不时被蓄意政治化,国际社会面临分裂、分化风险。

用什么样的文明观塑造和引领人类文明走向和历史发展潮流?世界各国之间是合作还是孤立、团结还是分裂?人类社会面临重大抉择。而应对全球性问题,确保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发展繁荣需要文化文明的力量,需要交流互鉴、求同存异、相互合作,需要树立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潮流和时代需求的文明观和价值观,确保人类正确的发展方向。

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恰逢其时,为当今世界提供了新的规范与价值引领,为世界各国团结合作、共同应对挑战提供了理念指引。

彰显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文明观

任何文明都是在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不仅彰显于物质成就,还体现在行为和思维方式,蕴含着独特的思想和理念,凝结成独特的精神内核。中华文明具有5000多年发展史,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也孕育了诸多优秀文化理念,积淀了深厚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中国文明观。

中国坚持文明是多样的。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人类文明正是因其多样性才有了交流互鉴的价值。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明多样和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在实践中,需要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中国坚持文明是平等的。不同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不同文明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人类文明平等是交流互鉴的前提。而不同文明塑造了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交流中要以平等、谦虚的态度去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既不能居高临下,也不能妄自菲薄,傲慢、歧视与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

中国坚持文明是开放的。中华文明本身就是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在发展演进过程中,与世界上的其他文明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借鉴吸收了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不仅使交流双方的文明进一步丰富,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整体发展。无论是四大发明,还是古丝绸之路,不仅影响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

中国坚持文明是包容的。中国一直强调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天下一家。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各国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要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平等性,消除交往中的文化文明壁垒,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和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

中国坚持文明是传承创新的。任何一种文明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任何一种文明都需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发展创新,只有这样才可以不断为人类文明发展创新增添动力,不断创造文明新成果。文明既是历史积淀,也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中国基于本国国情,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也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塑造了世界文明新格局,描绘了人类文明新蓝图。

丰富和拓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文明交流互鉴,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张。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其中一个重要维度就是建设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呼吁各国坚持文明多样的理念,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存,让人人享有文化滋养。中国强调,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坚持在交流中融合,在融合中进步。也正因如此,中国倡导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了具体路径。

全球文明倡议推动中国继续做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践者,携手各国建设更加开放包容、更加美好的世界。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重要的载体,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努力搭建各国文明交流的平台,拓展文明交流互鉴新途径。

在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呼吁各国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把“一带一路”建设成文明之路。中国首倡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搭建亚洲乃至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中国连续举办三届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促进世界各国政党平等交流、互学互鉴。中国举办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中法文明对话会、文明古国论坛、中阿关系暨中阿文明对话研讨等,为推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凝聚更多共识。

在对外交往过程中,无论是发展双边关系还是推动多边合作,中国始终把推进人文交流作为对外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拉紧人文合作交流的共同纽带,加深各国相互理解和彼此认同,促进民心相通,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未来,中国将在全球文明倡议的落实过程中,继续做文明交流互鉴的推动者和践行者,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走深走实,共同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

《光明日报》(2023年05月07日 08版)

【责任编辑:戚易斌】
8013832 80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