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结束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并对秘鲁、巴西国事访问回到北京
首页 > 外交研究 >

“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研讨会”发言摘要

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戚易斌 发布时间:2023-03-31
分享到:
“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研讨会”发言摘要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与2021年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2022年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是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具有全球影响的三大倡议,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最新成果。3月24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和学习时报社联合举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研讨会”。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刘振民作主旨发言,与会专家就相关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徐步和学习时报社社长许宝健共同主持会议。现将会议发言摘要刊发。

形成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刘振民,联合国前副秘书长

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继在2021年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在2022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上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后,紧紧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所提出的又一重大倡议。今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十周年。十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内涵得以不断丰富拓展,形成了科学完备的理论体系。

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规划了新时代中国处理国际事务的蓝图,展现了中国的国际视野,提出了中国对外合作的框架。十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潮流,引领国际关系发展,带给世界前所未有的震撼。

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丰富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内涵。深入学习阐释和宣介这一系列倡议,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理解系列倡议的内在联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的是中国的世界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打破西方国家所推行的价值外交,改变西方国家以民主外交为名行遏制打压之实,把世界各国团结起来。全球发展倡议是对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有益补充,提出了中国的发展模式,展现了中国的发展观。与此相似,全球安全倡议展现的是中国的安全观,全球文明倡议则是中国的文明观。

二是要深入理解倡议的传承性。习近平外交思想是对建党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外交工作指导思想的传承。全球文明倡议所倡导的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与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脉相承。当前提出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关注的是世界的多样性,即存在着多宗教、多文明、多文化,甚至多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的国家间相互尊重。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外交思想的一贯性、连续性。无论面临何种外部环境,中国历来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这一主张传承至今,从未改变。

三是加强对系列倡议实践性的研究。在学习宣传阐释系列倡议的过程中,需要强调其理论性的同时兼顾实践性。在国际舞台宣介全球文明倡议时,应强调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要把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起来去宣传推广,让世界各国人民认识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利益共生、权力共享、责任共担,形成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为世界更好理解这一重要理念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大倡议

徐步,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前列、把握时代脉搏,引领中国外交为民族复兴尽责、为人类进步提供中国方案,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表明了当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时,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立场和使命担当。

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也是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完善的核心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是各国共迎挑战、共谋发展的新路径。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促进全球发展繁荣。全球发展倡议聚焦发展优先,突出以人民为中心,强调普惠包容、创新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行动导向。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的新阶段,构建更加平等均衡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大力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国向世界发出了时代最强音。

全球安全倡议以整体的而非局部的、联系的而非割裂的、发展的而非静止的思维看待全球安全问题,充分体现了这一重大倡议的整体性、时代性和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将致力于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中国式现代化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走的是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国应当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全球安全问题的重要论述,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超越了西方强权政治安全理论,具有突出的理论创新意义。

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要求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非凡理论勇气、卓越政治智慧、深厚天下情怀,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的重大倡议,为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动荡不定的世界指明了前进方向。

发挥高校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重要作用

颜晓红,江苏大学校长

落实全球发展倡议,要求做好教育先导,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发挥高校的高等教育全球供给作用,为国家发展和全球繁荣作出贡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提出以来,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响应,有力推动有关国家经济增长。与此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亟待提高,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十分匮乏。全球发展倡议中明确提出推进减贫、粮食安全及发展援助等内容,这对我国涉农业农机类高校如何立足中国特色、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并为践行全球发展倡议作出贡献,既提出了时代要求,也提供了重要机遇。

坚持使命引领,争做全球高等教育治理的参与者。全球发展倡议强调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这就要求涉农高校在强化“农业强国”使命引领,扎根中国大地发展农业现代化技术教育基础上,把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度融入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求涉农高校着眼全球、放眼世界,推送更多涉农中外学生走向世界,提升农业工程教育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面向“一带一路”农业发展需求,涉农高校要争做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标杆,为“一带一路”国家输送更多知华友华高素质人才。加大“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规模。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来华留学教育品牌,鼓励中国产学抱团“走出去”。

深化机制改革,争做全球工业创新生态的构建者。全球发展倡议为加速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注入强劲动力,要求我们紧密结合发展中国家需求,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助力发展中国家减少贫困、改善民生,破解发展困境。作为涉农高校,我们要充分发挥科技、智力和学科等优势,进一步加强校地、校企、校村等多种形式合作,推进国际政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做实做强“农业装备国际(产能)合作联盟”“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在“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布局建设若干政产学研示范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打造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示范样板,使其成为我国农业科技“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和辐射窗口。

丰富教育供给,争做全球发展共同体理念的先行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涉农高校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涉农高等教育机构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积极开展“一带一路”高校博士师资培养计划和来华留学“2+ 2”本科联合培养项目。同时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业部、华侨商会等合作,连续举办多期农业、农机培训,为全球发展倡议坚持普惠包容作出发展援助贡献。

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提供可持续安全理念及可行途径

唐永胜,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少将、教授

中国近期发布了《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全球安全的核心理念与原则,提出了重点合作方向及合作平台机制。实现世界持久和平,让每一个国家的人民都能够安居乐业,人民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是国际社会的努力方向。当前国际安全风险增加,各国发展难题更加棘手,人民期盼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对此国际社会需要凝聚共识,积极推进全球治理进程,积极寻找化解矛盾纠纷、消弭战乱冲突的途径办法,以便更好地整合全球资源、聚焦发展和安全难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安全。

全球安全倡议坚持开放包容原则,是国际安全领域重要的公共产品,不是封闭排他的地缘政治工具。国际秩序开始进入变革的重要阶段,几乎所有国家都需要在世界变局中重新确立自己的定位,由此而来,围绕国际规则及制度安排的博弈也必然趋于激烈。而国际秩序的变革只有具备更大的包容性和必要的公正性,才能引导世界政治的创新发展。目前出现的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思潮和政策,恰恰说明国际社会需要对现有制度不合理、不充分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改革。面对世界变局,各国普遍遭遇困顿与迷茫,发展模式和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核心。

大国关系性质正在发生重要改变,历史将越来越证明非合作即对抗的零和博弈越来越不合时宜,过于强调本国优先既贻害世界也会伤及自身,竞争不掩合作、合作中充满竞争将在全球治理中更多显现出来。大国之间逐渐超越单纯权力争夺和冲突对抗的历史老路,国家间关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零和,而是非零和,具有复杂性。竞争与合作错综交织已经成为大国关系的基本特征及限制条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任何大国单打独斗已经行不通,迷信武力也会适得其反,那种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损人利己的做法毕竟难以持久,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也有条件构建合作共赢的大国关系,实现世界政治的发展进化。

世界变局既给中国带来严峻挑战,但更构成新的机遇,积极践行全球安全倡议,中国有条件赢得更广阔战略空间和回旋余地。为此需要准确认识并适应世界变化大势,努力推动与外部世界更加积极的战略互动,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为国际安全和全球治理提供必要动力,以更有效的国际合作对冲和化解狭隘地缘博弈和大国竞争,促进大国协调和彼此利益的交汇,为全球治理作出更大贡献,提供更多必要的公共产品。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全球安全倡议为破解全球和地区安全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也为实现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的统一找到了可行的途径和方法。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建设开放包容世界

孙吉胜,外交学院副院长、教授

在人类发展史上,各国创造的不同文明为各国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至关重要。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需要树立符合人类发展潮流的文明观,互学互鉴,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

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恰逢其时。当今世界迫切需要顺应时代需求,符合人类发展潮流的文化文明理念。面对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各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团结合作。应对全球性问题,确保人类的长治久安,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的力量,需要文明交流互鉴,需要求同存异,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多边主义,各国需要树立符合人类发展潮流和时代需求的文明观和价值观。

全球文明倡议根植于中华文明传统,彰显了中国的文明观。任何一种文明都是在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来,不但体现不同的物质成就,还体现在行为和思维方式上,也蕴含很多思想和理念,最终凝结成独特的精神内核。中国历史悠久,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也积淀了深厚的中华文明,孕育了诸多优秀文化理念。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中国以实际行动做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践者,携手各国共同构建开放包容的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基于本国国情,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同时以自己的发展和进步推动人类共同发展与繁荣。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文明交流互鉴,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其中一个重要维度就是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呼吁各国坚持文明多样的理念,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处。

中国努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走深走实。中国努力搭建各国文明交流的平台,呼吁各国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把“一带一路”建设成文明之路。中国首倡亚洲文明大会,搭建亚洲乃至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中国举办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促进世界各国政党平等交流、互学互鉴。中国举办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中法文明对话会、文明古国论坛等,为推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凝聚更多共识。在对外交往过程中,无论是发展双边关系还是推动多边合作,中国始终把推进人文交流作为对外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民心相通,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奠定人文基础。

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的中国方案

许正中,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国向世界表达的愿同各国一同推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真诚愿望,展现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直面人类共同挑战的责任担当,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方案。

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技术的进步催生新的生产力,为现代化进程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活力。当前,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推动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进入以数字化生产力为主要标志的数字文明时代,对经济社会具有革命性、系统性和全局性影响。

全球文明的共鉴、共享、共融是必然趋势。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文明的交流互鉴就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中西方文明的交融与其他各民族和文明的相互借鉴,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丰富的智慧和经验,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促进了人类文明的繁荣和发展。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不断扩大理念契合点、利益汇合点,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共同应对地区争端和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完善规则,携手寻求长远解决之道,推进全球安全治理,防范化解安全困境,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要在发展、安全和文明繁荣等方面不断提供中国方案。随着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推进,中国将为世界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为世界提供更大规模的中国市场和中国需求。近年来,发展鸿沟不断拉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地缘政治冲突日益加剧等多重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文化冲突和文化保守主义有所抬头,民族矛盾和民族主义明显增加,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带来诸多问题挑战。因此,迫切需要提倡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和相互借鉴,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又亟须携手应对关乎整个人类前途命运的全球性挑战。全球文明倡议顺应时代要求,强调各国应以平等、开放、包容的态度,共同推动文明的繁荣与进步,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文明的共同繁荣贡献中国智慧,是解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各国需要同舟共济、团结协作,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携手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真正走上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

落实全球发展倡议 推进世界共同发展

苏长和,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

发展、治理、安全、秩序等,都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各国内部以及世界层面面临的极端重要的议题。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彼此相互依靠,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决定着新型国际关系的质量。

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就需要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为谁实现发展有个基本认识和共识。无论是全球发展倡议还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特征,其内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在回答、解答什么是好的发展、什么是好的现代化道路这个发展面临的一般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以和平发展、共同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方式实现自身以及世界的共同发展,发展成果能够通过更好的制度安排为世界各国及其人民均衡共享,从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就需要坚持行动导向。中国以规划引领的国内发展和治理的独特方式,是中国治理的优势,这个优势来自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出了适合自己发展的好的政治制度,确保发展规划和行动能够连贯一致的执行。中国的制度还能够确保我们将世界上普遍接受的发展议程较好地纳入国内发展规划并予以执行。全球政治分裂的可能以及不少国家内部政治的分裂,为发展议程的落实带来困难,这也是中国在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强调行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还需要相互尊重不同的发展道路,让多样的现代化道路在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在有序竞争中实现共同进步。发展有快慢先后之别,但是发展道路没有定于一尊之说。在追求好的发展的一般标准下,各个地区和国家均在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将某种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模式视为世界发展的唯一或圭臬,这往往不能推进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世界各国各方,需要在发展议程上搭建更多的对话交流平台。

发展是全人类共同价值之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道,全球发展倡议是中国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发展赤字之问提出的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是自二十世纪后半期以来世界政治中最伟大的变革发展动能,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共同发展提供了崭新的选择。在中国式现代化基础上,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同时在各类双边和多边层面予以践行,努力为推进世界多样现代化道路并行不悖、并育不害、合作共生,为坚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物质基础,贡献中国力量。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新支撑

李绍先,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院长、教授

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这是继2021年全球发展倡议、2022年全球安全倡议之后提出的第三个重大全球倡议。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我们相继提出三大全球倡议,充分体现了中国国际战略的持续创新发展。

全球发展倡议是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及推动全球治理变革和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而提出的中国方案。回应了人类现阶段面临的发展难题,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动力,并提出可行性路径,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全球安全倡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安全领域的运用。作为世界负责任大国,中国始终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全球安全倡议植根于以和为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来源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实践。全球安全倡议意在消弭国际冲突根源,实现世界长治久安,为全世界人民创造和平、安宁的环境,助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全球文明倡议以尊重全球不同文明为基调,是对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的延伸和补充,进一步拓展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为人类社会何去何从提供了更多思想指引和启迪。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有不同认识,但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相通的,对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追求是共同的,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多重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的当下,越来越多国家认识到求同存异的重要性,开始在更多领域寻求最大公约数。中国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有助于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创新理论与实践促三大全球倡议行稳致远。当今世界变乱交织,为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与全球文明倡议带来巨大挑战,但也恰好证明了推进三大全球倡议的正当性和重要性,以及通过推动落实三大全球倡议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正确性与合理性。下一阶段,我们仍需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宏观层面继续坚持理论创新。学界宜加强对三大全球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学习与研究,将理论逻辑形成对外话语表述,建设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二是微观层面推动实践创新。这是一个不断探索、尝试、成长和演进的过程。

全球安全倡议的东亚实践及其展望

李开盛,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全球安全倡议重在落实。在2月21日中方发布的《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中,第三部分指出了重点合作方向,第四部分阐述的是合作平台和机制,具有明显的实践取向。东亚作为一个攸关我国安全、影响全球安全的重要地区,在实践全球安全倡议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进一步完善东亚安全实践,对推动全球安全倡议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东亚安全非常重要。东亚作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地缘政治复杂性与历史文化多样性最突出的地区之一,其安全、稳定、和平与否,具有全方位的影响。目前仅中日韩就占到全球GDP的四分之一左右,刚刚建立的、以东亚国家为主体的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全球覆盖人口最多、经济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这些经济繁荣都建立在地区安全与和平的基础之上,如果发生区域冲突,东亚的主要开放窗口和经济通道会受到极大冲击,全球的繁荣与发展也不能不受影响。

东亚安全尽管重要,但却十分脆弱。一方面,自冷战结束后,像伊拉克战争、乌克兰危机等那样明面上的冲突很少在东亚发生;另一方面,各类安全问题在东亚都有潜伏。可以说,东亚区域存在严重的安全赤字,具体表现在:既有的安全问题根深蒂固,新生的安全问题日益僵化,脆弱的安全机制作用有限。一旦东亚爆发安全冲突,事实上很难有安全机制在其中发挥缓冲、协调和管控冲突的作用。

尽管面对上述挑战,东亚仍存在一些推进全球安全倡议的有利条件。例如,虽然东亚地区历史文化多样,但在安全观方面,多数东亚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选择都比较务实。东亚国家之间经济相互依存紧密,国内又多处于需要加快发展经济的现代化进程之中,这些都是维护和平的重要动力和抑制战争的关键因素。

在此基础上,要在东亚实践全球安全倡议,以下方面十分关键:第一,以大国协调为基础。如果没有大国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地区的持久和平与安全是难以想象的。这就需要相关国家真正以地区安全利益为重,真正抛弃坚持军事对抗、同盟政治的冷战思维,以新式的安全思维为地区安全作贡献。第二,以管控危机为抓手。管控危机既是当前东亚地区安全的紧急任务,也是进一步实现整体安全、持久安全的现实切入点。第三,以建立和完善和平机制为最终的出路。在安全利益难以完全一致的情况下,要实现共同安全,就需要有效的安全利益协调和安全争端处理机制。这样的机制不可能一下建成,但可以先从局部的议题与领域入手。

文明交流互鉴的四重维度

邢丽菊,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

全球文明倡议的内容包括: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这四个方面的核心在于实现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体现了文明的多样性、共通性、发展性、包容性之特征,同时也分别对应回答了“为什么需要交流互鉴”“为什么能够交流互鉴”“交流互鉴什么内容”“如何实现交流互鉴”四个维度的问题。

从文明的多样性而言,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是文明需要交流互鉴的前提和基础。文明虽有差异,但不是“唯我独尊”,而是多样共存。不同的文明都承载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承认文明多样性而予以尊重,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尊重文明多样性要克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展模式等差异带来的交流障碍。

从文明的共通性而言,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文明能够交流互鉴的理念指引。全人类共同价值凝聚了人类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的最大公约数,超越了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差异,切实回应了各国人民的普遍期待和共同诉求,为国际社会实现最广泛的团结提供了可信的价值纽带。全球文明倡议在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的指引下,要求各国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和开放包容的态度来理解各种文明对价值内涵的不同认识,要求发达国家不以文明优越自居、不搞意识形态对抗、不将自己的发展模式和价值理念强加于人。

从文明的发展性而言,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内容源泉。世界文明的历史规律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新时代的文明交流互鉴既要发挥本国珍贵的历史资源,又要积极吸纳他国优秀文化;既要对自身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又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要避免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遗失,又要运用现代的高科技创新手段来激发活力,增添文明发展的动力之源。

从文明的包容性而言,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是实现文明交流互鉴的路径方法。人文交流以促进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平等互鉴、开放包容等多重原则,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情感和心灵的桥梁,国与国之间加深理解与信任的纽带。与政治安全合作、经济贸易合作相比,它更具有基础性、广泛性、先导性和持久性特征。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尤其是国际社会各种“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不和谐论调,不仅中国自身需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世界各国也需要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与合作。

在大变局中探索实现共同安全之道

刘丰,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

当前,国际安全格局正经受冷战结束以来最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些风险挑战,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在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为寻求全球共同安全提供了可行思路和现实举措。

安全是一项不可分割的价值。在国际政治中,安全是任何主权国家的一项基本需求。只有安全获得一定程度的保障,国家才能无虞地追求政治自主、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等其他重要利益。对安全的追求既产生了国家间彼此竞争和冲突的动力,也带来了合作和协调的需求。

当今时代,主要大国的政策实践体现出不同的安全理念:是个体安全还是共同安全?是局部安全还是系统安全?是绝对安全还是相对安全?是以竞争求安全还是以合作求安全?不同理念导致了不同的国家安全战略选择,也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后果。

当今国际安全体系面临颠覆性挑战,治理困局加剧,主要原因是一些国家推行霸权政治,谋求以实力扩张获得绝对安全,挤压其他国家的安全空间,最终只会造成地区安全形势恶化,让自身和整个国际社会陷入更大的不安全。

在动荡中寻求稳定性和确定性。面对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安全挑战,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并且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明确了全球安全领域的重点合作方向和议程,显示了理性平衡的思路和可供实践的路径。应对纷繁复杂的安全问题,核心是回归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框架,主要大国承担起维护和平、增进合作的主要责任,为当事方以协商对话方式解决冲突创造有利条件和氛围。

联合国在国际安全治理中的权威性应得到尊重,绕开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单边强制措施甚至是武力干涉不具有合法性,也会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抵制和反对。主要大国特别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负有维护和平、增进合作的主要责任。主要大国需要共同承担维护联合国在国际安全治理中的核心地位的责任,平衡各国自身安全利益和全球共同安全利益,维持大国战略关系的稳定性。联合国机制和各个地区组织、安全论坛为安全热点管控提供了基本的多边框架,在这些框架下寻求政治和外交方式解决冲突,通过利益攸关方之间的对话协商管控危机,促成阶段性协议直至形成最终解决方案。

在不确定性中稳定各方预期,实现共同安全、普遍安全,需要主要大国的协调和共识,各种安全组织、机制和平台发挥应有效能。安全机制的强化既要着眼于解决紧迫而突出的热点问题,又要立足于培育国家间持久的良性互动。中国更加积极主动搭建对话交流平台,利用首脑外交、穿梭外交和现有对话平台,推动国际热点管控和冲突解决,为动荡的世界提供更多确定性和稳定性。

以全球发展倡议破解世界发展难题

刘华芹,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全球发展倡议将发展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协调的突出地位,形成了系统的全球经济治理观,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石。全球发展倡议具有如下特点。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全球治理。在新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新发展理念为全球发展倡议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以系统方式推进全球发展。以新发展理念为引导,全球发展倡议系统阐述了推进全球发展的目标、动力、方式、方向和路径等问题。发展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球发展倡议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契合联合国以人为本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发展动力坚持创新驱动。全球发展应充分利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等,尤其是抓住数字经济发展的机遇,促进各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缩小各国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发展方式坚持普惠包容。全球发展应以共享发展推动各国之间加强合作,改善各国的经济发展条件,加强能力建设,推广数字经济,分享发展经验,为消除贫困创造条件。发展方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球发展应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的关系,遵循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原则,推动和谐及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发展路径坚持行动导向。全球发展的关键是实践,行动是解决问题的起点。全球发展倡议提出了重点发展领域,包括减贫、粮食安全、抗疫和疫苗、发展筹资、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工业化、数字经济、互联互通等。

以中国式现代化助力全球发展。中国不仅是全球发展倡议的发起者,也是倡议的践行者。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发展新模式。中国一直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一直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基于人口众多的特点,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探索出不同于西方国家、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搭建了全球发展新平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以包容、相互借力、联动发展模式为经济全球化另辟蹊径,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范本。

【责任编辑:戚易斌】
8013832 80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