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和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艺术之力——共塑中国美丽形象”学术论坛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
本次论坛是“大地之歌——2023美丽中国纪事”展览以及系列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聚合在艺术领域为国画像、具有卓越国际影响力的学者和实践者,探讨如何在当今对外文化交流中构建美丽中国形象,助力国家文化传播。
3月18日,参加“艺术之力——共塑中国美丽形象”学术论坛的嘉宾合影。中国网 马博瀚 摄
中国网副主任闵令超在致辞中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中国正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目标。美丽中国是环境之美、时代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百姓之美的总和,文化艺术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3月18日,中国网副主任闵令超在“艺术之力——共塑中国美丽形象”学术论坛上致辞。中国网 兰红超 摄
闵令超表示,在此次“大地之歌——2023美丽中国纪事”展览中,我们看到了中国艺术工作者们通过不同角度在乡村振兴和城市发展进程中作出的探索和努力,这些经典案例不仅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了智慧、积累了宝贵经验,也是迈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写照。
闵令超表示,相信此次学术论坛能够实现国家主流媒体与国内知名艺术院校的优势互动,聚合各行业有识之士,为美丽中国事业建言献策,为推动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作出贡献。
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汪莎在致辞中介绍,“大地之歌——2023美丽中国纪事”展览包含近百个全国调研的具有社会性、艺术性、示范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的实践案例,共同编织起无数个实践者的“行动网络”和美丽中国跨界创新的“智联网”,呈现了中华大地上一个个动人现场,汇聚成全国首个美丽中国案例文献库。
3月18日,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汪莎在“艺术之力——共塑中国美丽形象”学术论坛上致辞。中国网 兰红超 摄
汪莎表示,本次学术论坛邀请了长期关心中国城乡发展的学者,从他们的经验和研究出发,形成思想的“智联网”和全国性智库,让美丽中国的社会实践可以在更系统、更学术、更具国际视野的知识系统下继续生发、壮大。
3月18日,“艺术之力——共塑中国美丽形象”学术论坛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中国网 马博瀚 摄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首席教授方李莉认为,现在全世界都需要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引领,中国形象可以通过新的生活方式展现出来,致力于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美感的生活方式即是中国形象的呈现。
方李莉表示,审美共情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不同文化美美与共需要人心相通、情感相通,艺术乡建需要创造中国式的美学,将其传播给世界,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同样强调要发挥好生活美学的国际传播价值。他表示,人心是文化的凝结点,中国文化的传播不仅要跨越国家和地区的边界,也要跨越人心的边境,通过分享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展现中国文化之美。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向勇,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国际公共艺术协会会员欧阳甦分别围绕“新乡土主义视角下艺术乡建的思考与行动”和“乡村公共艺术实践的目标和挑战”在论坛上作了主题演讲。(记者 张丽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