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离京对法国、塞尔维亚和匈牙利进行国事访问
首页 > 外交研究 >

绿色冬奥守护人类可持续发展新未来

来源: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网站 责任编辑:李小华 张若梦 戚易斌 发布时间:2023-02-04
分享到:
绿色冬奥守护人类可持续发展新未来

张馨,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一年前的立春,万众瞩目下,两名火炬手将火炬嵌入由所有代表团引导牌组成的火炬台,正式宣告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隆重开幕。这次点火仪式在奥运历史上首次使用氢能而非传统化石燃料,首次使用“微火”而非熊熊大火,真正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

除了开幕式,北京冬奥会使用的赛事交通服务车中,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在小客车中占100%,在全部车辆中占比超过85%,为历届冬奥会最高。位于三个赛区的26个运动场馆全部实现100%清洁能源供电,也是奥运史上首次。事实上,北京冬奥会是世界上第一个“碳中和”冬奥会,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冬奥。

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并强调这是广大参与者在申办、筹办、举办过程中的共同创造。值得一提的是,绿色办奥理念贯穿了北京冬奥的全过程,成为了北京冬奥的鲜明底色。

过去一年间,中国继续发扬北京冬奥精神,充分利用绿色冬奥丰硕遗产,以实际行动响应了国际社会关于推动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普遍共识,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坚强决心。

北京冬奥书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新篇章。北京市大气中的PM2.5年均浓度从2015年刚申奥成功时的80.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1年冬奥会举办前夕的33微克/立方米,从超过国家标准130%的严重污染到空气质量6项指标全面达标。北京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在保持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有效改善空气质量的城市典范。北京冬奥会给城市带来的生态环境变化是中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在产能结构调整、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绿色供给能力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建设美丽中国迈出了坚实步伐。

北京冬奥还带动了以京津冀地区为代表的区域协同发展,取得了成功办奥与区域发展的双丰收。这张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中国人民向世界贡献的绿色智慧。河北省的张北地区有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是北京冬奥绿色电力供应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在绿色办奥理念引领下,中国采用12项世界领先技术,统筹沿线能源、地理条件,建立了风光储输一体化装置,克服了电网结构薄弱、可再生能源与生俱来的不稳定等困难,将张北地区的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绿电成功输入北京电网,“用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在这次冬奥会成为现实。

北京冬奥会期间,来自怀来的光能、张北的风能、延庆的水电,一起发光发热,覆盖了北京冬奥所有场馆。据估算,一年间,这些灯光背后的绿色电力约达北京市年用电量的十分之一,折合每年节约标煤78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040万吨。北京冬奥的绿色遗产就这样随着一根根电缆走进了千家万户。

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中国发出的“冬奥之约”,应者云集。北京冬奥会历时16天,91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名运动员同场竞技,近70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约170位官方代表齐聚北京。包括中国在内,全球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零碳”或“碳中和”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可持续转型已逐渐成为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闭幕式上响起的《和平——命运共同体》乐曲声仿佛还萦绕在耳际。回看这届奥运史上最绿色的盛会,北京冬奥会的绿色遗产不仅有运动场馆在全民健身浪潮中绽放的勃勃生机,更播撒了共创清洁美丽世界的希望和信心,携手各国护航人类可持续发展新未来。

【责任编辑:李小华 张若梦 戚易斌】
8013832 80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