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
首页 > 外交研究 >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来源:湖南日报 责任编辑:卫芸辉 发布时间:2023-02-02
分享到: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当代政党平台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中国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落实。中国坚持对话协商,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论,凝聚起了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最大公约数,多次写入联合国决议,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逻辑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目标、理念、倡议还是旗帜?十年来,我们不断深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认识。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目标到人间正道

回顾起来,我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涵义的认识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首先是迅速发展起来的中国和世界如何相处的相处之道,回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是赶超美国,也不是回到汉唐,而是在中国与世界命运共同体基础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其次是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及时回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重大时代命题,即通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等,推动全球形成互联互通伙伴网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再次是“人间正道”。习近平主席同外国领导人通话时一再强调:“新冠疫情再次证明,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人间正道。”人类命运共同体被有识之士誉为“中国为地球村提供的一把发展的钥匙”“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因此被写进联合国决议。

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四位一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一种意识,未来时;一种理念,更加紧密的自觉行动;一种思想,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人类命运共同体统筹内政(中国梦)与外交(世界梦)、应然(理念)与实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目标(人类进步)与行动(“一带一路”)。正如《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中所言:“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这是回答和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也是给世界人民带来福祉的人间正道。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列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并写入党章和宪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的意志。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对外工作的总目标。”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时代化

马克思、恩格斯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认为,人类共同体的演进经历了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即从前资本主义时代的“自然的共同体”,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虚幻的共同体”,再到共产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的联合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弘扬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体现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更大贡献的中国共产党初心。

自由人联合体的实现意味着全人类的解放,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高阶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自由人联合体的当代实践,也是书写真正的世界历史的序章,是现今这个以国家主权为主导的历史阶段的进行时,服务于将来时的共产主义奋斗目标。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两个结合”的时代产物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中国传统和合共生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相结合的产物。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人类社会再次面临何去何从的历史当口,是敌视对立还是相互尊重?是封闭脱钩还是开放合作?是零和博弈还是互利共赢?选择就在我们手中,责任就在我们肩上。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

和合共生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代表性理念。

先说和合。传统中国文化儒道释并存,儒家强调“和而不同”,道家强调“阴阳和谐”,佛教强调“众缘和合”,一句话:“和合共生。”

当今世界之痛,源于“不通”,根子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和”,“一带一路”实现“合”,因此成为中国的两大核心倡议,成为回答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全球互联互通伙伴网络,正在解决当今世界“四大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在这一过程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再说共生。“共生”有三个层次:成就自我,成就对方,成就天下。

一是共同生长:“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传》)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为顶天立地、参天两地,与天地并立为三,故《中庸》曰“与天地参”。人由天地所生,自然具备天地基因、天地格局和天地精神。天地无言,清静无为。天为本体(无形无相),地为现象(具体呈现),人戴天履地而生,就应发扬天地精神、建立天地事业、成就天地格局、实现天地和谐。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也就是圆成命运之道。

二是共同成就对方:“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兼爱中》)这对新型国际关系有重要启迪:“要提倡公平公正基础上的竞争,开展你追我赶、共同提高的田径赛,而不是搞相互攻击、你死我活的角斗赛。”

三是共同成就世界:《老子》强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原则,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中华和合文化,包容了现代国际体系,弘扬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是新时代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和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在唤醒各种文化初心——各种传统文化里,如西方文化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印度文化的“梵我合一”、伊斯兰文化的“人类皆兄弟”、非洲“乌班图”……都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雏形。正所谓世界是通的。但是,这些传统文化的大部分形成于奴隶制或小农经济、农牧经济时代,无法适应工业—信息文明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万物互联时代的各国传统文化予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只是中华文明天下大同思想的全球化,而且通各国文化之约、集世界传统之大成,将单一文化拓展到不同文化等,不只是空间叠加,而是集约,并且将“和而不同”理念拓展到了追求人类共同价值高度。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逻辑

面对“世界怎么了、中国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宣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是中国为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提出的中国方案。

(一)由内而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由近及远:从周边(双边)到地区、全球

周边是我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构建命运共同体,由周边拓展至全球。在双边层面,中国同周边的巴基斯坦、老挝、柬埔寨、泰国、印尼、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共同推动构建不同形式的命运共同体。在地区层面,周边、亚洲、亚太、中国—东盟、澜湄国家、中非、中阿、中拉、中国—中亚、上合组织等命运共同体稳步推进。在全球层面,网络空间、核安全、海洋等命运共同体应运而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多次写入联合国、金砖等国际组织决议或宣言,凝聚共识、推动合作。

(三)由浅入深:先从软领域着手,国家安全、国家主权等硬领域靠后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渐进,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软领域着手,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逐步上升到观念共同体,妥善处理国家主权、国家安全相关的硬领域竞争关系,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史超越民族国家历史。

(四)守正创新:破中有立,以新技术塑造新思维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推翻重来,而是强调开放包容,尊重国家主权和各国核心关切,更多着眼于从新的领域“立”而非旧领域“破”:先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等着手,逐步拓展到安全共同体;先从人工智能、区块链、万物互联新技术应用和科技伦理问题入手,培育命运共同体意识,不断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信与自觉。

《湖南日报》(2022年02月02日 05版)

【责任编辑:卫芸辉】
8013832 80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