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离京对法国、塞尔维亚和匈牙利进行国事访问
首页 > 外交研究 >

元首外交构建中国全球伙伴关系网——国际舆论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元首外交

来源: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网站 责任编辑:戚易斌 李小华 发布时间:2022-10-13
分享到:
元首外交构建中国全球伙伴关系网——国际舆论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元首外交

张丹萍,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研究员

“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重要外交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的外交足迹遍及五大洲近70个国家。从维护稳定均衡的大国关系到推动友好有利的周边环境,再到巩固与发展中国家传统友谊,从推动经济复苏到打造命运共同体,再到团结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高层互访和元首外交引领中国外交主动作为,构建起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备受国际舆论瞩目。

一、肯定中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实现良性发展

元首外交是大国关系的有力“推进器”和“稳定器”。习近平主席与主要国家领导人保持密切联系和交往,引领中国外交积极运筹中美俄欧四边关系良性发展,有效构建了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受到国际舆论广泛关注。

中俄关系成为新型大国关系典范。俄罗斯是中国周边最大邻国和世界大国。中俄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彼此将对方作为对外政策的优先方向。习近平主席就任国家主席后连续两年首访目的地都是俄罗斯,俄罗斯总统普京自2013年以来也多次访华,两国元首迄今已举行39次会晤。外媒普遍注意到,中俄元首建立了良好关系,保持高频率多形式互动,不断就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意见、紧密协作,推动签署了一系列有关双边合作及全球战略的重要声明和重大合作协议,带动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实质性提升,树立起大国关系典范。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媒体认为,2013年习近平主席首访俄罗斯开启了“中俄关系新时代”,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英国广播公司等媒体认为,中俄元首于2022年初实现“冬奥之约”“新春之会”,两国关系由此“迈入新阶段”。

中美进入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新时期。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其发展走向牵动世界目光。元首外交的引领历来是推动中美关系向前发展的关键所在,国际舆论高度关注习近平主席与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通过顺访、互访或峰会对话实现“安纳伯格庄园会晤”“瀛台夜话”“白宫秋叙”“西湖长谈”,不断加深相互了解与认知,确认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共识;高度关注习近平主席与继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多次通话通信并举行会晤,及时对外释放中美关系积极预期,在美方开保护主义倒车、不断挑起中美经贸摩擦之际,为中美关系发挥战略稳定作用;高度关注习近平主席应约与现任美国总统拜登通话并举行视频会晤,在美国现政府操弄人权、新疆议题,搅动台海局势,拉拢西方盟友对中国围堵打压之际,明确提出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战略框架,为中美关系健康发展领航定向。尽管当下美国对华越来越多的警惕和防范举措引发外界普遍担忧,但外媒仍然认为2021年9月中美元首通话后双边关系出现缓和迹象,尤其是在元首通话精神引领下两国高级别官员苏黎世会晤被视为“中美关系新开端”。总体来看,中美关系在元首外交引领下沿着共建新型大国关系共识方向前行。

中欧务实合作不断取得积极进展。欧盟是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政治经济共同体,也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中欧均十分重视与对方发展外交关系,通过保持频繁高层交往,确保中欧政治互信和中欧关系大局稳定。2014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对欧洲十多个国家进行过国事访问,多次与欧盟和法、德、英等国领导人举行会晤,频频成为国际舆论焦点。尤其是2014年习近平主席历史性访问欧洲,提出构建中欧“四大伙伴关系”战略框架,抵达欧盟总部布鲁塞尔,成为首位访问欧盟总部的中国国家元首,受到欧盟及欧洲舆论热烈欢迎。外媒认为,中国和欧盟均日益重视彼此的外交份量,访问的主导议题是经贸议题,但影响远远超出中欧双边关系范畴。外媒注意到,尽管中欧关系近年来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干扰,但在元首外交引领下的中欧务实合作步伐没有停顿,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如期完成,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于2021年正式生效,中欧在维护全球多边主义、加强全球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也取得诸多积极成果。

二、点赞中国稳步推进周边外交营造向好氛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周边外交工作,从提出“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到多频次周边访问,再到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的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实施,积极营造有利向好的周边环境,稳步推进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全面发展,引发国际舆论广泛关注。

开启与中亚国家关系新时代。中亚五国是中国西北重要邻国,是维护我西部安全与稳定的重要合作伙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参与方之一。习近平主席就任国家主席第一年即对中亚四国进行国事访问并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主张,此后几乎每年均以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为契机访问一至两个中亚国家,全球疫情暴发后首次出国访问,也选择了中亚国家作为元首外交恢复常态的首站。此外2018年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成功举办,接待中亚国家领导人来华访问,推动“中国+中亚五国”元首会晤机制。外媒普遍认为,随着元首外交推动和“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全方位加强,继而开启了中国同中亚五国关系的新时代。俄罗斯《独立报》称,中国早已成为中亚国家的主要经济伙伴。

中国东盟关系成为地区合作典范。东南亚地区是中国邻国最多的周边区域,东盟十国中有七个国家是中国的陆上或海上邻国,对中国营造有利的周边环境至关重要。外媒注意到,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先后访问东盟九个国家,并多次接待泰国、菲律宾、缅甸等国领导人访华,每年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与东盟各国领导人保持密切沟通,巩固了与柬埔寨、老挝等东盟友好国家的传统友谊,有效管控了与菲律宾、越南等东盟个别国家的海洋领土争端,加快了同印尼、新加坡等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进展,推动中国东盟关系进入全方位发展新阶段。2021年习近平主席成功主持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进一步将中国东盟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实现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历史性突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实施,成为最有活力的地区合作典范。外媒认为,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首访印尼时即提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淡化海洋领土争端,以经济利益为纽带,有力地增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

开创与南亚国家合作新进展。南亚国家是中国西南方向邻国及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参与方,是中国外交优先方向之一。尤其是与南亚地区大国印度的关系,不仅涉及双边关系,还具有地区和全球影响。习近平主席在担任国家主席的第一任期内即遍访除尼泊尔和不丹外的南亚所有国家,巩固了中国同巴基斯坦的传统友谊,加强了中国与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的友好合作,有力推进了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习近平主席应邀两次赴印度访问或举行非正式会晤,两次接待印度总理莫迪访华或举行非正式会晤,与同为G20和金砖成员的印度领导人通过多种形式保持密切沟通,有效管控了中印边境分歧,推进构建中印新兴大国发展伙伴关系实现新突破。外媒认为,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印“重启中印关系”,“为中印关系的飞跃式发展铺平道路”。印度媒体认为,2018年武汉会晤为中印关系“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道路”。《印度教徒报》认为,中印领导人非正式会晤机制为双边关系“制定了新路线”。

维护东北亚地区安全与稳定。东北亚是中国周边战略的重要方向,朝鲜半岛核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影响和制约中国周边稳定的关键因素。中国高度重视发展与东北亚国家的外交关系,积极推进朝鲜半岛无核化进展。外媒聚焦2014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应邀先后访问韩国、蒙古国、朝鲜,应约与日本首相在多场多边峰会会晤,并多次接待四国元首来华访问,有力巩固和传承了中朝传统友谊,将中蒙关系提升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推动中韩战略伙伴关系内涵不断丰富,有效管控了中韩在“萨德”问题上的矛盾分歧,提出具有约束性的四点底线原则,引领推动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取得进展。此外,习近平主席在历史性访问朝鲜时提出政治解决半岛问题的“四个支持”,即支持朝方继续坚持半岛无核化方向、支持北南持续改善关系、支持朝美举行首脑会晤并取得成果、支持有关方通过对话解决各自合理关切,再次明确了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的立场,为维护东北亚和平稳定作出重要贡献。法新社等媒体认为,习近平主席与朝韩领导人的密切沟通使中国“稳稳地回到围绕朝核问题外交博弈的中心”。

三、认可中国在巩固传统友谊同时扩大“朋友圈”

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础。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八大后的首次出访中即提出与发展中国家交往的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此后广泛访问亚非拉和大洋洲发展中国家,在巩固传统友谊的同时,不断扩大中国“朋友圈”,受到国际舆论高度瞩目。

中非成发展中国家间关系典范。非洲有54个国家,是全球国家数量最多的一个洲,也是发展潜力巨大的一个大陆,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中非关系在历经时间和国际风云变幻考验后,建立了浓厚的传统友谊和良好的合作关系。国际舆论关注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四次到访非洲,抵达非洲八国,并成功主持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北京峰会和中非团结抗疫特别视频峰会,以视频方式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与非洲50多国领导人及非盟委员会主席保持紧密沟通。外媒认为,习近平主席公布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八大行动”“九项工程”,提出“中非友好合作精神”,阐释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四点主张”和中非合作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中非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极大提升了中非关系,巩固增强了中非友好互助传统。津巴布韦《先驱报》评价认为,中非峰会是推进中非关系的“历史性新起点”。南非《星报》认为,“中非合作对非洲大陆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在中非互利合作的大力推进中,西方媒体不得不承认“在与非洲合作的竞争中,西方已经远远落后于中国。”

中拉合作机制实现重大突破。由拉美和加勒比地区33个国家组成的拉共体,在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中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大地区组织。中拉关系随着贸易和投资的飞速增长得到极大提升,中国与拉美地区大国巴西在金砖机制平台的合作也日益紧密。外媒广泛关注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四次到访拉美,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举行了中拉关系史上首次领导人会晤,推动正式创建中国-拉共体论坛,倡导共建中拉命运共同体,实现中拉关系重大突破;提出以共建“一带一路”引领中拉关系,大大加强了中国与拉美地区的联系,目前已有21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在元首外交引领中拉关系快速发展过程中,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巴拿马、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和多米尼加四国与中国建交或复交。外媒认为,习近平主席数次出访拉美,对拉美地区的重视凸显中国外交全方位布局和自信姿态。

推动与中东务实合作取得新进展。中东地区是能源富集区、全球热点地区,也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一带一路”建设关键地区。外媒关注2013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领导人在一周之内先后访华并与习近平主席举行会晤,2016年习近平主席在沙特和伊朗断交事件背景下首次到访中东,访问沙特、埃及、伊朗及阿盟总部,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兼顾该地区存在冲突和分歧的国家,凸显中国与中东各方的友好关系以及自身在中东地区影响力的不断上升。埃及《金字塔报》认为,中国崛起为世界描绘了一个更加稳定的政治经济格局,包括“一带一路”在内的各项国际倡议,塑造了共利多赢的人类合作典范。此外,在元首外交引领下,中国发布首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宣布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声明,不断推动中阿关系翻开历史新篇章。埃及媒体认为,阿中之间并非仅仅是能源合作,而是在国际舞台上相互支持,阿拉伯还需要更多学习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先进经验。

引领与中东欧关系全面提升。中东欧地区是联结亚欧大陆的枢纽,也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要地。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基本都有传统友好关系,在合作发展方面也有很强的双向吸引力。习近平主席于2015年集体会见来华出席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的中东欧国家领导人,2016年接连两次访问中东欧国家,到访捷克、塞尔维亚和波兰,2021年主持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视频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通过频繁的高层往来和密切沟通,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在新时代得到全面提升。在元首外交引领下,中东欧16国均与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外媒认为一度陷入低迷的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开始修复,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东欧的意义“已经超出双边关系范畴”。西方媒体有越来越多理性声音认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是推动中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文章称,在中东欧和其他地区,欧盟与中国的发展政策及目标是一致的,二者并非竞争关系。

开启与南太岛国关系新篇章。南太平洋国家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外,多为微型岛国,拥有广大海域,近年来国际战略地位明显上升。中国与南太岛国同为发展中国家,拥有广泛的共同发展利益与合作共识。2014年和2018年,习近平主席两次到访南太平洋,分别访问斐济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并两次与建交太平洋岛国领导人集体会晤,推动中国与南太岛国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就共建“一带一路”达成友好共识,开启双方关系新篇章,也树立了不同地域、不同大小、不同制度国家间友好交往、团结合作的范例。南太岛国媒体普遍热切欢迎与中国加强联系并驳斥西方的消极论调。巴布亚新几内亚《国民报》认为,“中国对巴新的发展援助带来许多长期变化”“中方援助是友谊的纽带”。

在元首外交引领下,中国有力推动与各国关系的发展,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伙伴关系,形成以发展中国家为重点,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的伙伴关系网络,构建起遍布全球的“朋友圈”。国际舆论普遍注意到,中国以元首外交为指引的全方位、多层次外交布局为自身赢得广泛国际支持。当极个别西方国家重拾冷战思维,不断挑动针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对立,企图操弄干涉中国内政的议题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坚持国际公平正义,坚决与中国站在一边,成为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重要力量。

【责任编辑:戚易斌 李小华】
8013832 80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