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抵达巴黎开始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
首页 > 外交研究 >

元首外交引领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国际舆论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元首外交

来源: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网站 责任编辑:李小华 戚易斌 卫芸辉 发布时间:2022-10-12
分享到:
元首外交引领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国际舆论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元首外交

张丹萍,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研究员

龙臣,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实习研究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元首外交成为中国外交鲜明的特色和亮点。在元首外交引领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阔步前行,在为中国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同时,也成为促进各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为应对全球性挑战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心力量,因此受到国际舆论高度关注。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元首外交备受瞩目

2013年至2019年,习近平主席年均出访和参加国际会议4-8次,年均访问十几个国家。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习近平主席与各国元首“云端”聚首,以“合作抗疫”等为主题的系列“云外交”引人注目。据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国际传播大数据智能服务平台统计,2013年以来,境外媒体对习近平主席出访或以各种形式开展元首外交保持高度关注。

与此同时,到访中国或参加中国主场外交活动的外国领导人也不断增多,凸显中国全球影响力日益上升。澳大利亚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网站发表美国政治风险咨询公司欧亚集团中国课题组研究员牛犇(Neil Thomas)的文章称,以2013年为界,中美发生了逆转——2013年以后访问中国的外国领导人每年都超过访问美国的人数(见图1);即使在美国的传统盟友中,韩国、德国、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和新西兰领导人的访华次数也都超过访美次数。

图1:1990-2020年外国领导人访问中国(红)和美国(蓝)人数对比图

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彰显新时代开放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外交工作。在2014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作出更为明确和权威的阐释,其意义和内涵广受国际舆论关注。

元首外交引领作用更为彰显。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设计师,习近平主席以高频次出访和多场合演讲,阐述坚定清晰的中国立场、中国主张,传递开放合作、平等互利、创新发展的中国声音,展现新时代具有全球视野的中国外交风格和自信开放的中国形象,给国际社会留下深刻印象。美国学者易明(Elizabeth Economy)《中国秩序下的世界》一书认为,近年来,中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综合运用国家软实力、“锐实力”和硬实力传播价值观。意大利汉学家贾达·梅塞蒂(Giada Messetti)《巨龙思维:新中国的身份和雄心》一书认为,实现中国梦是旗帜性理念,这是一个跨时代的长期进程。中国领导人拥有国际视野,当下中国正在世界舞台上产生重要影响。

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得到加强。国际舆论注意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加强对外交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展现出更加主动进取、奋发有为的新时代外交姿态,强调中国外交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两大目标。美国《华尔街日报》认为,中国外交“在国际事务上更加自信”。新加坡《联合早报》认为,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对现代政治意识与政治技巧的掌握超出国际社会预期。

中国的世界大国地位更加突出。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中国与世界联系更加密切,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前所未有。美国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David Shambaugh)在2013年出版的《中国走向世界》一书中表示,过去30年,分析家们一直在观察世界如何影响中国,现在则需要观察中国如何影响世界。一些外媒注意到习近平主席在国际场合多次阐释中国梦的世界意义,国际社会认为新时代的中国更加具有“世界性大国”“负责任大国”的自觉和自信。

三、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贡献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就任国家主席后首访首站俄罗斯,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超越了以竞争和对抗为主的西方中心主义传统国际关系理论框架。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对世界和平的重要贡献。近十年来,这一理念与实践获得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可。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日益成为国际共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基本遵循和理论指南。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场合阐述、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和内涵,这一理念也由此逐渐发展为国际共识。2017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先后被写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安全理事会、人权理事会以及联合国大会裁军与国际安全委员会等机构的多项决议中。国际舆论见证了在元首外交引领下,中国陆续打造中巴、中哈、中柬、中越、中老、中缅等双边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中国—东盟、亚太、中非、中拉、中阿命运共同体等,走出了一条与世界各国命运与共、合作共赢的和平发展之路。正如新加坡《联合早报》所说,“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始终是中国领导人对外演讲的主基调”。《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认为,“合作共赢”已经成为“习式外交”关键词。

坚持正确义利观的中国价值取向获得广泛认同。秉持正确义利观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价值取向,强调国与国交往要坚持“义利并举、义重于利”,因此超越了重利轻义的西方国家利益观。外媒注意到,习近平主席在首次访问非洲时,创造性地用“真”“实”“亲”“诚”四个字高度凝练地概括了中国对非政策理念,首次提出正确义利观,此后在各种外交活动中数十次指出,在中国外交和对外关系中要坚持贯彻正确义利观。在元首外交指引下,对非“真实亲诚”,对周边“亲诚惠容”,对发展中国家予以大力援助,均是中国践行正确义利观的重要表现。尤其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向亚非拉等广大发展中国家无偿捐助大量疫苗,并派医疗队驰援多国抗击疫情,获得受援国家和地区的广泛认可。2020年底,印度尼西亚智库印尼外交政策协会发布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东盟国家民众高度评价中国支持东盟抗击疫情,认为中国越来越成为“东盟应对挑战的方案提供者”。

促进全球共同繁荣的“一带一路”倡议广受支持。“一带一路”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中亚和东南亚时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此后在不同场合对“一带一路”的核心理念、建设目标等进行深刻阐述,目前该倡议已经成为得到1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的全球最大国际合作平台,受到国际舆论持续广泛深入的关注。英国《金融时报》评价“一带一路”倡议称得上是“世纪工程”。美国《华尔街日报》认为,“曾有人怀疑这一计划的可行性,但现在这种势头已无可争辩”。

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发展倡议得到积极响应。全球发展倡议是继“一带一路”之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又一重大倡议,旨在推动国际社会重新聚焦发展问题,助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2021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提出全球发展倡议,随后在2022年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进一步提出有关主张,宣布中方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重要举措,受到国际社会热切欢迎。迄今为止,联合国“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已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响应,60个国家加入;出席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的外国政要也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国际影响力。南非《水星报》认为,全球发展倡议体现了中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大国担当。巴基斯坦《卡拉奇新闻报》表示,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发展倡议感到满意,中国领导人一直通过明智合理的政策来帮助发展中国家。瑞士世界经济论坛也肯定全球发展倡议着眼于发展中国家管理自然资源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迫切需要并为此提供资金。

以相互尊重为前提的全球安全倡议引发强烈共鸣。全球安全倡议是中国为应对全球局势、解决安全治理问题而贡献的良方,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安全领域的生动实践。习近平主席2022年4月在博鳌亚洲论坛上首次提出该倡议即迅速引发国际社会强烈共鸣,在上合组织撒马尔罕峰会上再次获得高度赞扬。一些饱受恐怖主义、战争内乱困扰的发展中国家将全球安全倡议视为有助于实现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安全架构。坦桑尼亚《公民报》报道,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安全倡议正值美西方在安全治理上功能失调之际,反映出中国在解决全球不安全根源上的智慧。科威特《消息报》认为,全球安全倡议既是对当前热点地区安全问题的回应,也是从实现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出发,为破解人类面临的共同安全问题勾画出清晰路径。西方一些政要也对该倡议予以高度关注,德国外交部国务秘书米夏埃利斯表示,德国愿同中国携手努力,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四、多边主场外交活动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发展脉搏,在多边外交舞台上作出一系列重大创新,成功主办多场具有标志性的大规模高层次多边外交活动,主动设置多边外交议程,展现中国外交活力,极大提升了中国的全球影响力。

主办APEC和G20峰会提升中国领导力。中国高度重视发挥现有国际合作平台的建设性作用。2014年,中国主办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晤,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演讲首次阐述亚太梦,中国以此为契机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并确定相关路线图,成为亚太经合组织发展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外媒评价认为,通过APEC北京峰会,习近平主席展现了全球领袖的形象。2016年,习近平主席首次主持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在世界经济和G20机制本身发展的关键当口,开出了“中国药方”,为推进全球增长注入强劲动力。外媒认为,G20杭州峰会为中国领导人提供了展示中国经济影响力和世界领袖角色的平台。

主办金砖峰会展现中国对新兴经济体的引领力。中国高度重视支持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2013年,习近平主席就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出席在南非德班举行的金砖峰会,外媒报道突出中国在新兴经济体中的主导地位。加拿大《环球邮报》表示,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为本次金砖峰会定下基调。2017年,通过在厦门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金砖机制顶住各种唱衰论调,开启金砖合作第二个“金色十年”,中国倡导的“金砖+”合作新模式及时为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注入新动力。2022年,中国再次担任金砖主席国,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主持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维护国际公平正义、重振全球发展事业的声音,获得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广泛认可。巴基斯坦《外交洞察》杂志认为,峰会成果将成为摆脱全球经济危机的关键因素。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2017年,成功举办的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迎来29位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130多个国家的高级代表和70多个国际组织负责人,成为中国首倡主办、层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多边外交活动,创造了中国外交史上的记录。美国《时代》周刊评价认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规模可能让G7或G20峰会黯然失色。2019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规模和规格均超出首届。德国电视一台网站感叹,共4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出席论坛,这个数字令人印象深刻,通常只有联合国才能召集这么多领导人。英国广播公司认为,中国的大国外交从一开始就有别于美国的外交,中国更多向多边与区域体系展开魅力攻势。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彰显负责任大国担当。2018年,在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以美国为首的主要发达经济体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市场需求成为最稀缺资源的背景下,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倡导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中国主动开放市场的重大政策宣示,体现推动全球化发展的负责任大国担当,受到外界热切瞩目和赞许。在2019年第二届进博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开放”“拆墙”,展现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外媒认可进博会是中国以扩大开放本国市场为切入点,为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而搭建的又一个包容性、开放型的国际合作平台,对世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贡献。《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评价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两大标志性倡议,“全世界上千家希望打入中国繁荣的消费市场的公司翘首以盼”。

亚文会和冬奥会提升中国综合影响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是中国首次举办以文明交流为主题的主场外交活动,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为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方向。外媒评价认为,大会举办有助于“柔化中国形象”“巩固中国长期影响力”。新加坡《海峡时报》认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是中国定位为全球治理领导者的最新努力,中方有关“各种文明没有冲突”的论述是对美国官员鼓吹的所谓“文明冲突论”的有力回击。在全球疫情之下北京冬奥会如期举办,彰显中国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冬奥会的坚定信心,也展现了中国的综合实力,开幕式呈现的从容与自信,赛事举办传递的共享与包容精神,均得到国际舆论高度评价。路透社评论认为,北京冬奥会成为舒缓经济忧虑和疫情担忧的“良药”,对内提振士气,对外发挥“体育外交”功效。法新社评价认为,年轻的、文化上自信的奥运明星崛起是中国软实力宝库的有益补充。法国《世界报》认为,在许多方面,这届冬奥会对中国来说是一个不可否认的成功。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加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谋划,引领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中国从未像今天这样接近世界的中心,世界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渴望倾听中国、走近中国。未来一段时间,在元首外交指引下,中国还将为构建更加包容的全球治理体系、更加有效的多边机制、更加积极的区域合作作出更大贡献,与各国携手打造更加团结和繁荣的未来。

【责任编辑:李小华 戚易斌 卫芸辉】
8013832 80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