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出席巴西总统卢拉举行的欢迎宴会
首页 > 外交研究 >

上海合作组织峰会——见证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构建和实践伟力

来源: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网站 责任编辑:李小华 戚易斌 焦元 发布时间:2022-09-14
分享到:
上海合作组织峰会——见证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构建和实践伟力

王文起,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即将在乌兹别克斯坦古城撒马尔罕举行,中国外交再次进入“上合时间”。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上海合作组织,利用上合组织峰会这一重要多边舞台,面向国际社会提出一系列重大思想理念和行动倡议,展现出大国领袖对国际形势的观察力、把握力和对上合组织发展的引导力、塑造力。上海合作组织峰会见证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不断丰富发展和磅礴实践伟力,是我们研究、领悟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观察点和理论富矿。

一、丰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提出和推进过程体现了理论发展的清晰逻辑、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和相互促进。从2014年杜尚别峰会开始,习近平主席就将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引领组织发展大方向的一条主线,先后将上合组织的发展成果总结为“打造了休戚与共、安危共担的命运共同体”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将“上海精神”升华为组织成员国打造命运共同体、共建和谐家园的精神纽带;将《上海合作组织宪章》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两个纲领性文件定性为组织成员国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石和行动指南。

2018年青岛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正式提出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重要倡议,并将其与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迈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进行了逻辑连接,使之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习近平主席进一步提出要构建更加紧密的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并于2020年结合应对世纪大疫,将这一理念具体阐释为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人文共同体四个主要方面,既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实现有机结合,又为此后提出的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和人类安全共同体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铺垫和准备。由此可以看出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这一区域性倡议同在全球性重大领域构建命运共同体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关系。2021年峰会上,习近平主席站在国际格局演变和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的高度,将组织成立20年的成就总结为“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要理论和实践探索”,进一步明确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与实践中的方位和地位。

二、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对话伙伴国大多位于古丝绸之路沿线,是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伙伴。习近平主席呼应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固定讨论的经济合作议题,结合中国与组织有关国家开展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实践,将共建“一带一路”与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深度融合,为前者的不断推进和广泛落地积累了宝贵的伙伴基础和鲜活的实践经验。

一是政策沟通方面。习近平主席2013年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后,随即在首次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时就呼吁组织成员国和观察员国有责任把丝绸之路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在次年的峰会上明确表示,欢迎上合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对话伙伴国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共商大计、共建项目、共享收益,以促进上海合作组织地区互联互通和新型工业化进程。此后又多次利用峰会平台,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同上海合作组织各国发展战略及欧亚经济联盟等区域合作倡议深入对接,推动上海合作组织为此发挥积极作用并创造更多合作机遇。

二是设施联通方面。推动各成员国签署并加快实施《上合组织成员国政府间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发挥协定联委会作用,提升铁路、公路、油气管道等联通水平,构建全方位互联互通格局,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着力推动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保障区域内经济循环。

三是贸易畅通方面。推动组织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自由化方面迈出更大步伐,扩大贸易规模,优化贸易结构,通过推动商签《上海合作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为成员国培训贸易便利化专项人员,向有需要的国家提供海关设备、援建质检实验室,举办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商品展、鼓励用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合作共享平台,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法律服务委员会”“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学院”等一系列务实举措,助力组织多边经贸合作发展。

四是资金融通方面。在持续推进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这一战略举措的同时,主动加大对组织的融资支持,利用丝路基金、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等金融平台以及在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框架内设立专项贷款等方式,解决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投资需求,特别是用于共建“一带一路”合作,重点支持现代化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等项目。

五是民心相通方面。大力支持商界、学界、媒体、智库、文艺团体等各行各业,全方位开展友好交往和人文交流。十年间习近平主席在峰会上提出各类人文领域倡议、计划、活动、项目等几十项,涉及科技、青年、教育、文艺、体育、司法、媒体、考古、传统医学、民间交流、地方交往等诸多领域,用实实在在的行动筑牢组织发展的社会民意基础,生动诠释了“丝路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三、致力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

习近平主席在历届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开展丰富多彩的元首外交活动,引领推进波澜壮阔的外交实践,展现出大国领袖的高尚品格、宽广胸襟、远见卓识和深厚学养,并以真挚情感、周到礼数、创意安排、温暖话语展现出独特的人格魅力。

一是守正创新的大国气派。习近平主席在峰会上提出一系列原创性新理念新倡议新主张,除了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以外,还提出了发展观、安全观、合作观、文明观、全球治理观,丰富了组织合作理念,并主张根据形势变化和组织发展不断赋予“上海精神”新的时代内涵等,彰显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精神。在实践创新上,习近平主席亲自领导筹办青岛峰会,峰会主题鲜明、成果丰硕、创意丰富、亮点纷呈,打造了主场外交的典范,展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恢宏气势。在语言风格创新上,习近平主席在峰会上的讲话中引经据典,引人入胜,给人启迪,用“民齐者强”呼吁加强民心相通;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形容组织扩大对外交往、吸引新鲜血液的必要性;用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对各方贵宾出席青岛峰会的欢迎之情;用吉尔吉斯斯坦谚语“生存的力量在于团结”和哈萨克斯坦谚语“有团结的地方,定有幸福相随”,号召成员国凝心聚力,团结协作,等等。

二是开放包容的宽广胸襟。习近平主席站在世界和谐、人类进步的高度,多次在峰会上强调文明交流互鉴这一重要思想,阐明“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的道理;呼吁各国“要珍惜本地区文明多样性这一宝贵财富,摒弃文明冲突,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为各国人民世代友好、共同发展进步注入持久动力”“要促进文明互学互鉴,增进各国睦邻友好,夯实上海合作组织长远发展民意基础”等。习近平主席还大力倡导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相互包容,强调各国要相互坚定支持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要通过换位思考增进相互理解,通过求同存异促进和睦团结,不断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些思想展现出独具魅力的东方智慧和虚怀若谷的大国气度。

三是重情尚义的崇高品格。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说到的话、承诺的事,一定会做到、一定会兑现。在习近平主席亲自指挥领导下,中方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坚决做到重诺守信,忠实履行各项责任义务,不折不扣完成在各领域承诺的任务,为组织发展提供稳定的推动力,受到各方广泛赞誉。习近平主席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这个多边舞台,与各国领导人深度交流,不断加深友谊,特别是青岛峰会期间,邀请与会各国领导人欣赏大型灯光艺术表演等,体现出中华民族真诚、用心的待客之道,给与会领导人留下极其深刻美好的印象。

当前,国际局势风云激荡,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影响,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日益突出,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前所未有,和平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在此重要历史时间节点,习近平主席连续第十次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必将再次为组织的发展引领战略方向,为组织各项事业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书写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的精彩华章。

【责任编辑:李小华 戚易斌 焦元】
8013832 80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