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步,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陈文兵,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4月21日,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召开,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上以视频方式发表题为《携手迎接挑战,合作开创未来》的主旨演讲,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议。这是自“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后,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又一重要国际公共产品。全球安全倡议不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安全领域的生动实践,为推进全球安全治理、应对国际安全挑战贡献了中国智慧,更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宁指明了前进方向,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球安全倡议回应当前国际安全关切
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交织影响下,国际形势深刻复杂演变,地区安全热点此起彼伏,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影响,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威胁上升,人类社会面临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有增无减,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与此同时,部分国家固守冷战思维,大搞排他性“小圈子”“小集团”,执意挑起集团对抗,刻意制造矛盾冲突,世界面临分裂危险。特别是近来俄乌冲突愈演愈烈,深层次影响不断显现,国际安全问题再度引发全球高度关注。
在此背景下,习近平主席洞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回应国际社会关切,强调“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郑重提出全球安全倡议,明确回答了“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安全理念,各国怎样实现共同安全”的时代课题,为人类社会通往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的世界指明了清晰路径,彰显了习近平主席作为大国领袖的卓越智慧和天下情怀。
准确把握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义
全球安全倡议逻辑严密、体系完整、内涵丰富,其核心要义集中体现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六个坚持”。
一是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这是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理念。当今世界已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仅凭一己之力谋求绝对安全,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动荡势必也会影响世界其他国家的持久安全。要应对全球安全挑战、实现世界的长治久安,各国必须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这一新型安全观要求我们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的安全,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新兴领域安全,通过对话合作促进各国和本地区安全,同时将发展和安全并重以实现持久安全。
习近平主席为丰富和发展全球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作出了突出贡献。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就任国家主席后的首次出访中深刻阐明了对世界安全问题的看法:“越是面临全球性挑战,越要合作应对,共同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安全威胁,单打独斗不行,迷信武力更不行,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选择。”2014年5月,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在上海举办,习近平主席提出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此后,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国际场合多次对此加以深刻阐释。2017年日内瓦“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2020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提出“维护安全和稳定,构建安全共同体”。中国提出的系统、完整的国际安全新理念日益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广泛支持。
二是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这是落实全球安全倡议的基本前提。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经过几十年的外交实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是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外国无权干涉,无权指手画脚。如果一些国家动不动把手伸到别的国家,肆意干涉别国内政,或者通过强制、颠覆等手段把别国拉到自己的轨道上来,国家间就会麻烦不断,世界就根本没有安全可言。
中国既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者,也是忠实践行者。中国对所有国家一律平等相待,尊重各国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努力推动不同文明和发展模式的国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着眼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全人类的前途命运,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共建“一带一路”和践行正确义利观等重要理念和倡议,继承和发扬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核心思想和精神本质,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三是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摒弃冷战思维,反对单边主义,不搞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这是落实全球安全倡议的根本遵循。
联合国宪章载明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等四大宗旨以及“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等七项原则。这些宗旨和原则确立了当代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然而,一些国家对此熟视无睹,大搞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鼓吹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挑唆集团对抗,动辄打压那些与其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不同的国家,损害其他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制度性权力,损害联合国效能和权威。特别是北约作为冷战产物,不仅未随冷战结束而解散,反而长期秉持对抗思维,持续进行多轮东扩,大搞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使欧洲安全危如累卵,冲突一触即发。美国抱持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心态,大肆拉帮结派,通过强化“五眼联盟”、兜售“四边机制”、拼凑三边安全伙伴关系、收紧双边军事同盟等手段,加大对地区国家的控制,搅乱亚太地区和平稳定,并对全球持久和平与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中国一贯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冷战思维、集团政治非但不能带来安全,反而会招致战争与动荡,“新冷战”既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也违背世界人民愿望,注定要走向失败。
四是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反对把本国安全建立在他国不安全的基础之上。这是落实全球安全倡议的重要原则。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各国早已休戚相关、命运相连。世界各国共乘命运大船,企图把谁扔下大海都不可接受。各国应寻求安全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既让自己安全,也让别人安全,决不能以确保本国安全为由损害别国安全。
俄乌冲突是当前国际安全问题的集中反映。危机的根源在于欧洲长期积累的地区安全矛盾,治本之策是照顾有关各方的合理安全关切。俄乌冲突最大的教训是:一国安全不能以牺牲他国安全为代价,地区安全不能通过强化甚至扩张军事集团来保障;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不能出于维护自身绝对军事优势和绝对安全,肆意损害别国主权和安全。“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北约不断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根本不考虑把一个大国逼到墙角的后果”。解铃还须系铃人,俄乌冲突要得到解决,需要有关方摒弃冷战思维,重视和尊重各方合理安全关切,并通过谈判达成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机制。值得关注的是,危机爆发以来,一些欧洲国家或大幅增强军备,或寻求加入北约以确保自身安全,地区上空不断积聚起政治和军事对抗的乌云。上述举动可能适得其反,不仅不能使有关国家“自保”,长远看也不利于欧洲和亚欧大陆的和平与稳定。
五是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不能搞双重标准,反对滥用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这是落实全球安全倡议的必然路径。对话协商是弥合分歧与解决冲突的唯一和根本方法。只要秉持足够善意,展现政治智慧,再大的冲突都能化解,再厚的坚冰都能打破。与此相反,制裁甚至诉诸武力只会对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民生带来严重困难,最终害人害己。只有坚持平等协商,才能妥善解决分歧;只有坚持对话沟通,才能增进战略互信;只有坚持和平方式,才能真正解决争端。
美国为维护其日渐式微的霸权,巩固其在全球政治、经济、外交和法律等方面的主导地位,强行将其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和国际规则之上,频繁挥舞制裁“大棒”,粗暴使用所谓“长臂管辖”,对“对手国家”的政府、企业和个人滥用单边制裁,严重损害国际法、扰乱国际秩序。其实质是泛化国家安全概念,谋求综合竞争优势,企图继续充当“世界警察”,打压对其形成竞争关系的国家,通过破坏国际合作、分化国际社会,以达到推高紧张局势、乱中取利的目的,其上述做法越来越被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所唾弃。
六是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共同应对地区争端和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全球性问题。这是落实全球安全倡议的紧迫任务。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安全的内涵和外延都已大大拓展。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和多样性更加突出,安全领域威胁层出不穷。政治对抗、军事冲突远未消弭,恐怖主义、网络犯罪等又频繁发生,气候变化、重大传染病流行成为全球焦点,对世界和平发展、各国人民生命健康带来前所未有的威胁。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俄乌冲突在欧洲乃至全世界引发能源、金融、粮食和供应链等危机就是这一方面的突出例证。如何既维护好传统领域安全,实现世界总体和平稳定,又维护好非传统领域安全、最大程度消除安全威胁,不断增进民众安全感,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必须深刻认识到当今时代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的客观现实,需要采取综合手段予以应对。要坚持走多边主义道路,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支持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等发挥积极作用,形成国际合力,有效开展应对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最终实现共同安全的目标。
中国是全球安全倡议的积极践行者
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担当尽责,在一系列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上作出积极贡献,为推进落实全球安全倡议作出了重要表率。
在乌克兰问题上,中国始终本着客观公正态度,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作出判断,推动俄乌双方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习近平主席在冲突发生的第二天就应约同普京总统通话,提出愿看到俄乌双方尽早和谈。中方还率先提出防止乌克兰出现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的六点倡议。
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中国秉持负责任态度,坚持半岛无核化主张,强调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应按“双轨并进”思路,均衡解决各方合理关切,并呼吁美方采取实际举措解决朝鲜的合理安全关切。
在中东问题上,中方提出关于实现中东安全稳定五点倡议、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四点主张、落实巴以“两国方案”三点思路,积极推动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恢复履约谈判,为通过对话解决热点问题、实现地区安全积极斡旋。在阿富汗问题上,中国主动开展国际协调,为阿局势平稳过渡发挥建设性作用。2022年3月31日,中国组织召开第三次阿富汗邻国外长会和阿富汗邻国与阿临时政府首次外长对话会,会议发表了阿富汗邻国关于支持阿富汗经济重建及务实合作的“屯溪倡议”,为阿富汗和平重建与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在打击恐怖主义和跨国有组织犯罪问题上,中国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率先提出打击“三股势力”,坚决遏制毒品走私、网络犯罪、跨国有组织犯罪等蔓延势头。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上,中国始终站在国际抗疫合作最前列,最早承诺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并率先同发展中国家开展疫苗联合生产,迄今已向120多个国家供应超过21亿剂。习近平主席密集开展元首外交,与各方共商抗疫大计,呼吁各国通力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积极落实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宣布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习近平主席还在气候雄心峰会上提出三大倡议,进一步宣布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一系列新举措。
在网络安全问题上,中方发起《全球数据安全倡议》,为全球数字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维护全球网络安全指明了方向。
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上,中国已派出5万多人次参加了近30项联合国维和行动,建成约8000人规模的维和待命部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和联合国第二大维和预算摊款国。中国海军已累计派出40批120余艘次舰艇、3万余名官兵赴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推动落实全球安全倡议,让世界变得更加和平、更加安全、更加繁荣,是中国矢志不渝的追求和责任担当。中国将继续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与世界各国携手迎接挑战,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和普遍安全的世界。
《当代世界》(202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