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将出席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
首页 > 外交研究 >

续民心相通佳话,展澜湄美好未来

来源: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 责任编辑:卫芸辉 发布时间:2022-03-30
分享到:

鲍志鹏,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22年3月,作为澜湄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达成的重要成果之一的“澜湄周“再次如期而至。一江连六国,民心紧相通。自2016年澜湄合作机制正式启动以来,依托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三大支柱,以及政治安全、产能、跨境经济、水资源、农业和减贫五大领域,六国携手前行,取得了一系列有成效的进展。而在“3+5+X“的合作框架下,人文交流对于促进六国民心相通发挥着重要作用。澜湄合作坚持以人为本,利民惠民,促进了六国的人员往来交流,有力增进了六国人民的感情。澜湄合作机制成为了六国人民民心相通的桥梁。

澜湄合作的民心相通贵在“诚”。澜湄六国文明特征多样,文化价值多元,但是各国的文化都有“重情义,讲诚信”的传统。六年来。六国有来有往,有商有量,共同推动在文化发展、旅游、教育、卫生医疗、新闻媒体等各领域的人文交流,积极培育六国人民的“澜湄意识”。《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一2022)》中,六国将人文交流与地方合作作为推进社会文化合作的重要抓手。一方面,澜湄合作不断创新人文交流合作的方式,实现了多部门参与、多层级交往、多领域互动的人文交流合作框架。另一方面,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借助澜湄合作的平台,六国有力地整合了原有零散的人文交流项目与活动,打造了澜湄人文交流的品牌。疫情当前,澜湄国家的人文交流合作没有按下“暂停键”,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2021年,“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大会”顺利举办,“澜湄万里行”活动成功举行,澜湄国家媒体交流持续开展,有力地推动了澜湄合作人文交流的持续发展。

澜湄合作的民心相通重在“实。首先,澜湄合作始终坚持需求导向的方向。湄公河五国都面临着消除贫困,加强国家治理能力的现实任务。澜湄合作积极适应次区域各国的发展阶段和国情,持续在澜湄国家最急需的教育、卫生、妇女、减贫等领域投入。区域的发展关键在人,为了使人文交流更接地气、更具实效,中方与湄公河五国积极推动了职业教育合作、澜湄国家留学生来华等务实合作,为湄公河五国培养了大批各领域的实用型人才。仅是云南地区的9个培训基地,就累计为4万余名跨境务工人员提供了专业培训,有力的促进了湄公河国家人力资源建设。其次,澜湄合作秉持面向未来的原则。青年兴则澜湄兴,培育澜湄青年一代就是培育澜湄合作的未来。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六次外长会达成的《关于加强澜沧江-湄公河国家可持续发展合作的联合声明》重申继续鼓励青年领域的合作。直面湄公河国家的“Z世代”的特点,六年来,中国与湄公河五国一道不断创新合作方式,搭建了澜湄青年交流合作中心,开展“澜沧江-湄公河青年创新创业训练营”等各类活动,积极增进澜湄六国青年的友谊。澜湄六国共同努力,将青年合作打造成了澜湄国家民心相通的名片。

澜湄合作不做高大上的“清谈馆”,而要做接地气的“推土机”。当前国际秩序正经历深刻变化,地缘政治、保护主义有所抬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澜湄六国正在共同制定新的五年行动计划,擘画新阶段澜湄合作的发展蓝图。展望未来,澜湄六国将继续共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挑战,继续打造 “平等相待、真诚互助、亲如一家”的澜湄文化,努力建设更加安全稳定、繁荣发展、幸福安康的澜湄区域,推动澜湄民心相通再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卫芸辉】
8013832 80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