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苏里南总统单多吉会谈
首页 > 外交研究 >

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重大意义

来源:当代中国与世界 责任编辑:张娟 发布时间:2021-12-28
分享到:

于江,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专职副秘书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

【内容提要】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倡导国际合作高度重视,作出系列重要阐述和指示批示,提出诸多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倡议,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其中的突出代表。这一理念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的生产生活方式、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重大问题。随着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意义更为重大。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不仅是一种哲学认知,更是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国大党领袖的宽广视野和责任担当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为全世界贡献的科学思想和行动指南,浓缩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与实践,指明了各国携手应对挑战、打造清洁美丽世界的合作之道,为人类永续发展提供了关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伟大实践必将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相伴而行、相辅相成。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全球治理;绿色发展;生态文明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视野宏阔、博大精深,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与时俱进地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和战略指引。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乃至人与自然关系的深邃思考和重要实践。在对人与自然关系这一全人类永恒主题长期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时代高度,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世界应对全球性挑战、加强全球治理指明正确方向。

一、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

在2021年4月举行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上,习近平主席面向全球发表《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重要讲话,首次全面系统深入阐释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重要理念,为中国与各方合作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指明大方向,强调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系统提出,反映了应对气候变化和妥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需要,顺应了当今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潮流。这一重要理念涵盖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认识问题,具有重大时代意义、实践意义和世界意义,有着深厚思想理论基础,需要我们深入领悟、准确把握、坚决贯彻。

(一)揭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其中的“十四个坚持”的第四条、第九条和第十三条分别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等,通过“绿色”“和谐共生”“可持续”等重要概念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人类共同前途命运展开负责任的深邃思考,突出体现了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重要性,把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还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实意义,强调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的长久之道,从而为我们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绿色根基提供了方向引领,也为人类应对生存和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蕴含发展与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这段论述饱含历史厚度和理论深度,在饱受极端气候事件频发、荒漠化加剧、生物多样性丧失之苦的整个国际社会产生广泛共鸣,让一心追求物质财富、加速攫取自然资源、打破生态平衡者不得不反躬自省,点明了要发展就必须保护、没有保护就没有发展的朴素辩证真理。

习近平总书记是在十九大报告“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部分作出上述重要论述的,为新时代推进国家现代化锚定了清晰的前进方向。“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是发展的必要前提,现代化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必须立足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一根基。实际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在引领我国治国理政理念和方式深刻转变,为国家发展和现代化擘画新路径。

(三)彰显环境与民生的协调互促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妥善处理环境与民生关系的历史经验。2018年5月18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孟子》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对我们的先人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的传统智慧给与高度认可。

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倡导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认识,指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反复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从党和政府的职责使命出发,倡导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实际上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赋予了新的内涵,就是要把优美的生态环境作为党和政府必须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用不断建设优美生态环境惠及民生。

(四)阐释国内与国际的合作共赢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人与自然关系展开深入思考时,始终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自觉担当。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与全世界分享中国智慧:“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

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强调“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用两个“前所未有”这种强有力的表达方式,向全世界发出郑重倡议。

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倡导者,我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彰显,国际社会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共同期待日益强烈。

(五)蕴含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来源,如肥沃的土地、渔产丰富的江河湖海等,而且给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会对人进行报复’。”“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那些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本地区的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

实际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发展的动荡变革期的历史关头,“人类再次走到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的关键时刻,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自然界一部分”唯物主义思想的科学继承和重要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国际政治意义。

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正是在中国迈入新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在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面对自然环境恶化和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对人类社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时代之问的精彩解答。

(一)国内发展阶段发生重大变化,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全党全国人民正意气风发地向着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迈进

新时代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大步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扎实基础。从“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整装再出发,中国人民已经不再把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正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承前启后这个关键阶段应运而生、引领前行的关键理念创新。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中国共产党在完成带领中国人民摆脱绝对贫困的历史使命后,早已聚焦于回答新的重大时代课题,那就是“国家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民族怎样才能永续发展”。代表性的文件就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规划建议内容非常丰富,核心要义体现在三个“新”当中,就是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特别是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其中的绿色发展注重的就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着眼的就是构筑民族复兴之基。

(二)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中国人民的自豪感与对外交往宽度深度同步发展,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我国促进中外交流、引领国际合作提供了思想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向世界庄严宣告,“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这个宣告有着非同寻常的历史厚度和战略高度。一方面,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对国际事务关注和参与的能力和意愿更强,各界人士都在直接、广泛地面对国际社会和各国公众。中国人的国际视野更加开阔,新时代中国充满活力、和平发展、民主开放、合作共赢和富有人情味的新型大国形象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与实践全面展开,更多承担国际责任、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的努力全面加强,中国已经加入几乎所有普遍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国际公约,对外缔结了超过2.5万项双边条约。涉及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国际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类研讨、合作乃至条约谈判、措施推进都已是“无中(国)不成局”。

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和实践的全面开展为我国参与和引领国际生态领域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等等。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我国未来运筹中国与世界关系提供了思想指引;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我国促进中外交流、引领国际合作提供了思想和行动指南。

(三)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演进中,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民众对中华文化、中国道路、中国智慧的重要价值和改革现有全球治理模式、加强应对全球性挑战的认识加深,对国际社会进一步携手合作的期待上升

近代以来,以欧美为代表的工业化国家迸发了巨大的生产力,创造了巨量财富,但也对自然生态带来越来越显著的影响和伤害。大量物种灭绝和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切,但某些主要发达国家竟然还充斥着“气候变化怀疑论”等杂音,政府施政也因特殊利益集团阻挠而停步不前甚至开倒车,干扰全球治理,令世界人民震惊和失望。而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仅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也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从而开启了中国人全面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的伟大征程。中国之智在人类文明大舞台上大放异彩,国际社会增添了应对全球性挑战的信心。

从1990年到2019年,发达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80%下降到59.8%;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则从20%上升到40.2%,这一变化的核心驱动就是中华民族不可逆转的伟大复兴。在这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交织激荡的大时代,面对显而易见甚至迫在眉睫的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物种灭绝加剧等全球性挑战,某些发达国家仍不愿意认真反思自身发展模式的结构性弊病,更无力改变本国民众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中国响亮宣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

习近平主席还在2021年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就中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两大目标进行精准阐述,把“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条分缕析、认真负责、深入细致地介绍给全中国和全世界民众,宣布中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和广泛好评。各国推进生态文明合作、探求协同治理之道得到重要鼓舞和推动,世界各国人民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问题开始前所未有的认真审视。

三、全面理解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重要理念的正确性、前瞻性和现实针对性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的产生,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一脉相承,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相互支撑,和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密不可分,这些要素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紧密联系、相互贯通,共同彰显着深邃宏阔的思想特点和朴素鲜活的理论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对此予以深刻阐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

当前,中国自身已经行动起来,以推动构建清洁美丽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奋斗目标,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方向指引,以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现实路径,积极为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作出贡献,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正确性、前瞻性和现实针对性正在不断显现。

(一)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视野感悟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正确性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擘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在规划指导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在全球环境治理面临困境的背景下,立足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顺应开放与合作的世界大势,围绕中国与世界关系和人类前途命运提出的重大倡议。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内涵相通,原理相同。二者的应运而生都契合了全球化时代的重大关切,都旨在回答“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二者的重要价值都与应对全球性挑战和妥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需要相关联。这“两个共同体”都具有全局性、全球性方案的基本特征,“两个共同体”的构建都必须依靠国际社会的密切协作、共同努力,都需要以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的国际合作原则,以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必由之路,以求逐步克服各国的矛盾与分歧,不断凝聚合力。

从内容上看,建设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要维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也是人类社会的长远奋斗方向,内涵丰富,包括生态建设这一环节——坚持绿色低碳,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为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道路和目标。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则将其具体化,以“六个坚持”的方式表现出来。

从实践上看,建设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个维度开始阶段相对简单。国际社会对此早有认识,具备一定程度共识,且已开始设想和规划并取得一定成果。在此基础上,国际社会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努力为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宝贵经验。正如习近平主席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所言:“巴黎协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作为全球治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是一面镜子,给我们思考和探索未来全球治理模式、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宝贵启示”。

从本质上看,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是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思想的科学继承和重要发展。

一方面,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离开大自然人类就无法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界的整体平衡也有赖于人类的尊重和保护,甚至在自然界遭受干扰破坏时还有赖于人类的修复和完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只有赋之以人类智慧,地球家园才能充满生机活力。”

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强度越来越大,已经对整个地球产生了深刻甚至难以逆转的影响,国际科学界已经在讨论是否需要在全新世之后划分出专门的“人类世”。但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乃至伤害终究会反噬人类自身,而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远比人对自然的伤害致命。人类可以生存与忍耐的生态环境转变区间十分狭小。从地质年代观察人类发展史可知,气候变暖不会毁灭地球,但却可以毁灭人类。归根结底,保护地球实际上是在保护人类自己,保护我们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这项努力对各国携手创造一个各尽所能、合作共赢、奉行法治、公平正义、包容互鉴、共同发展的未来至关重要。

(二)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高度领会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大意义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又一项重要创新。一方面,这一理论成果从唯物主义根本立场出发,强调了全人类作为人的共同属性,指明人类社会虽有不同文明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但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共同需要和价值诉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化发展,人类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不是任何人想“脱钩”、“筑墙”就可以任性而为的。面对贫富差距加大、生态环境恶化、疫病流行、恐怖主义频发等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必须达成基本共识,从而形成共同价值。

全人类共同价值贯通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站到了人类历史进程的战略高度,不仅是人类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国与国关系的各种复杂价值体系的最大公约数,也是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出发点和共同价值准则。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就是在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后,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的背景下,在国际社会解决全球环境治理困境的共同需求下提出的。就此而言,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作为解答时代之问、引领前行之路的中国智慧结晶,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在指导国际生态文明建设和调整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具体体现和率先发出的时代强音。

另一方面,切实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需要各方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同时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本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去。习近平主席在倡议“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时强调,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蕴含着对不同历史背景和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在全球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中差异性的尊重,直接体现了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对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公平、正义等要素的坚守与践行,其延伸解读是,中国人倡导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不是让世界都遵循一种模式或都走中国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而是各尽所能地共同应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三)从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视角思考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伟大事业

自然界的问题再多,也没有人与人、国与国的关系复杂,而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则兼具了前述的所有复杂因素。除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整体性、综合性与复杂性诸多特点之外,与之相关的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在现实中还具有跨国界甚至全球性影响。

与此同时,虽然全球治理的主体是多元化、跨国的,但主权国家仍然是制定、执行全球治理规则与制度的主体。如果国际关系发展成为以竞争和对抗为主基调的状态,那国际社会在面临各类全球性难题时都将束手束脚、无法作为,不要说协调处理人与自然系统关系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就连治理议题和机制上的简单共识都可以成为泛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的“牺牲品”。此种局面一旦出现,虽然国际社会可以对绿色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积累广泛共识,具体应对举措却难以得到贯彻落实,而且国家间还可能陷入为生存而竞争、更多消耗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的糟糕境地。有鉴于此,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为原则推进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成为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后的历史必然。一方力量终有限,众人拾柴火焰高。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复杂变化,新兴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大大冲击了原有治理格局,部分发达国家承担国际责任的意愿减弱,各方在全球治理中的利益诉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挑战在性质的相似性、危害的严重性等方面日益凸显,新冠肺炎疫情更是以危机的形式一举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道理,让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进步力量对应当携手应对风险挑战形成了共识。

从大势来看,关系到人类存续和发展的大问题必将在当前和今后的国际关系议程中占据越来越突出的位置,弥合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发展水平国家之间利益和诉求分歧的任务必将越来越紧迫,而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作为加强全球治理的重要导引性理念,必将“倒逼”国际社会在共同构建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方面加大努力。新型国际关系用整体而不是割裂的眼光看待和处理国际关系,倡导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同时,将维护和促进人类共同利益作为看待和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出发点。

当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面对挑战时,国际社会负责任的成员必须抛下各自的“小九九”,从“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视角,本着“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态度,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不断凝聚和扩大共同利益,实现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道路、不同文化传统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互利合作,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永续共存。舍此之外别无他途。

四、结语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不仅是一种哲学认知,更是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国领袖的宽广视野和责任担当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为全世界贡献的科学思想和行动指南,浓缩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与实践,指明了各国携手应对挑战、打造清洁美丽世界的合作之道,为人类永续发展提供了关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伟大实践必将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相伴而行、相辅相成。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需要思想与行动相协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拥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向往。全人类需要深化“全球同此凉热”的观念,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意识,携手同心致力于加强全球性挑战的应对。这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不应该成为地缘政治的筹码、攻击他国的手段、遏制别人的抓手或贸易壁垒的借口。各个国家要“增强责任心,提升应对环境挑战行动力”。大国要有大国的担当,要更多承担责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在环境问题上的历史责任和现实能力存在差异。国际社会应当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坚定践行多边主义,为发展中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帮助。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需要理念与制度相适应。系统化的思考产生导引性的理念。理念指导人类的行动,制度规范国家的作为,二者缺一不可,必须相互契合。全球变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关切,世界公众已经认识到人类需要与自然界和谐共生。但联合国系统作为当前全球治理的主责机构,急需加强必要的协调和监督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的那样,国际社会“要坚持以国际法为基础、以公平正义为要旨、以有效行动为导向,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的目标和原则,努力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需要践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一个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必要前提,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与此同时,人的生产生活往往对自然界产生外溢性影响,必须在获取更多物质生活资料、追求更加美好生活时,养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自觉意识。这种自觉意识的关键就在于践行绿色发展。

就此,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国际会议、重要活动中有深入透彻论述。他指出:“人类需要一场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人类不能再忽视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的警告,沿着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只讲利用不讲修复的老路走下去。”“我们要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发展的短视做法。要顺应当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方向,抓住绿色转型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以创新为驱动,大力推进经济、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今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将在中国昆明举行,大会将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绘制未来1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蓝图,共同启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进程。这次会议的特殊重要性缘于两个“令人不安的事实”和一个人所共知的道理:一方面,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全球物种灭绝速度加快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的风险越来越显而易见;另一方面,联合国发布有关生物多样性的报告指出,环境持续恶化正在增加疾病从动物传播给人类的风险。更为重要的是,新冠肺炎疫情的起起伏伏一再向人类社会发出警告,全人类已经命运与共,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共生。国际社会各方应当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大计,推动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迈出扎实步伐。

《当代中国与世界》(2021年第3期)

【责任编辑:张娟】
8013832 80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