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馨,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
2021年,在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历史中,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历时17个月北迁旅程的十余头中国云南野象成为“明星”,它们的点点滴滴都吸引着世界目光;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的成功举行,再次让世界聚焦中国云南……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的主旨讲话中,习近平主席提出三个构建“地球家园”的愿景,对人类要共建怎样的地球生命共同体这个时代之问作出了全面阐释。在中国的倡议与积极参与下,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朝着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方向稳步迈进。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云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果。这一场历时17个月的大象奇游,横跨中国4个地级市辖区,实现了全程人象平安,无疑是中国在动物保护,乃至整个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相关措施落实成效的生动缩影,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的有力证明。
作为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中国一贯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目前,中国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连续30年实现“双增长”,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都得到了有效保护。40年间,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从1114只增加到1864只;朱鹮由发现之初的7只增长至目前总数超过5000只;难得一见的老虎也不时在东北、华东和华南地区现身……除此之外,中国还划定了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其中32个陆域优先区域总面积达276.3万平方公里,对有效保护重要生态系统、物种及其栖息地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引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征程,中国提出令人瞩目的“中国行动”: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这一系列精准的保护“路线图”,为解决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也给全球带来信心和希望。
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
“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但我们会全力以赴。”习近平主席在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再次重申中国践行“双碳”承诺的坚定决心。这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从决心到行动,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中国言出必行。中国建造了大量的太阳能和风电场,可再生能源的投资连续多年排在世界第一,可再生能源成本正在日趋下降。在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规模上,中国连续6年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总量一半以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显示,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了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到2020年下降40%至45%的目标。
2005年至2020年,中国气候行动取得大幅进展的同时,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超过4倍,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将近1亿人。这意味着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已开始走上比较能够协调发展的脱碳路径。2021年10月,中国发布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要求将碳达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
气候变化问题是全社会共同面对的挑战。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正在成为中国的自觉行动。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5年开始,中国累计节能量占全球50%以上,中国减排对全球贡献有目共睹。这不仅意味着中国正在做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更充分体现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大国担当。
构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
“气候变化是大自然对人类敲响的警钟。世界各国应该采取实际行动为自然守住安全边界,鼓励绿色复苏、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推动形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头。”在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主席从中国的实践出发,向世界发出了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环境治理难题的绿色转型倡议。
近年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渐显露。在全球环境风险挑战面前,各国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单边主义不得人心,携手合作方为正道。
近年来,中国已成为《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议定书核心预算的最大捐助国、全球环境基金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捐资国,已批准实施30多项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多边公约或议定书。今年COP15第一阶段会议期间,与会各国通过了“昆明宣言”,达成了确保最迟在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走向恢复之路的共识。
当前,世纪疫情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复杂交织,各国不论大小和发展程度,均在抗疫、经济复苏等方面有迫切的共同诉求,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由此迎来了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机。提振全球环境治理的雄心和信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实事求是,充分考虑目标的可达性、措施的可操作性以及世界各国的发展差异,为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朝着公平合理、合作共赢方向迈进提出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
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参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一直在行动。中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同舟共济、勠力同心,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为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解放军报》(2021年12月13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