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出席巴西总统卢拉举行的欢迎宴会
首页 > 外交研究 >

大变局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历久弥坚

来源:当代世界 责任编辑:卫芸辉 发布时间:2021-07-09
分享到:

阮宗泽,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

内容提要:“建设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是人类社会一直在思考并不断探索的重大命题。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这一重大命题进行了回应。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严峻考验。同时,疫情增强了各国团结合作、共克时艰的动力,拓展了合作共赢的前景,也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中国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破除了“现代化即西方化”的神话,将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产生巨大的示范意义。

关键词:百年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一带一路”;全球治理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考验。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大灾之后是大乱还是大治?是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还是伪多边主义?是开放合作还是脱钩制裁?是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还是固守以意识形态划线的所谓“普世价值”?是同舟共济还是独善其身?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拼凑“小圈子”等,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中国胸怀“两个大局”,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大力推动国际社会团结抗疫,成为变局之中的稳定锚。着眼后疫情时代,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将“坚定支持多边主义,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坚定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经此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增强了各国携手合作、共克时艰的动力,拓展了合作共赢的前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机遇。

大变局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内涵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一场大考,中国团结国际社会进行抗疫合作、恢复经济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全球治理理念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冠肺炎疫情凸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发各方热烈讨论。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全球,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前所未有的实践检验。值此关键时刻,习近平主席发挥了大国领袖的作用与担当,在与多国领导人通话、出席多个国际会议时,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国际抗疫合作指明了方向、凝聚了力量。“当前,疫情正在全球蔓延,国际社会最需要的是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团结应对,携手赢得这场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斗争。中方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愿向其他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为世界经济稳定作出贡献。”习近平主席指出,“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这是国际社会抗击艾滋病、埃博拉、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情取得的重要经验,是各国人民合作抗疫的人间正道。”习近平主席深刻、全面、系统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力增强了国际社会团结抗疫的信心与决心。概言之,疫情以另一种方式让人们深切意识到人类生活在一个地球村,各国命运相连,重大传染性疾病是全人类的共同敌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间正道。抗击疫情的中国方案引起广泛共鸣。

作为反面教材,有的国家却大搞单边主义,不仅自私自利、唯我独尊,而且将疫情政治化、污名化,千方百计“甩锅”他国和国际组织,制造“政治病毒”,严重损害国际社会抗疫努力。美国拥有先进的医疗设施与技术,却在应对疫情上表现得混乱不堪,遭受“滑铁卢”,成为世界疫情重灾区,酿成“令人震惊”的人道灾难。

二、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疫情肆虐,国际格局加速演变,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国际社会急需破解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和发展赤字。大变局为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新契机,中国主动参与全球治理并提供公共产品,积极倡导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全球治理。习近平主席指出,全球治理体系是由全球共建共享的,不可能由哪一个国家独自掌握。中国没有这种想法,也不会这样做。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一直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近年来,中国提出诸多新倡议,如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对现有国际机制形成新的重要补充,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成为推动世界经济恢复和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力量。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越来越多地贡献新方案、搭建新平台,从全球治理的参与者向引领者转变。

习近平主席指出,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继续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中方始终坚定维护的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而不是个别国家为维护自身霸权所定义的国际秩序。在全球化时代,以意识形态划线,拉帮结派搞针对特定国家的‘小圈子’才是对国际秩序的破坏,终究是不得人心的、也是没有出路的。”当前,世界发展不平衡,国际制度中的权力分配仍严重失衡,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制度性权力和代表性严重不足,阻碍其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全球治理。中国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桥梁,所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有助于调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积极性,提升其话语权,拓展其发展空间。

三、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加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

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丰富,包括可持续发展观,即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理念同样体现在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的新发展理念之中,其蕴含的绿色发展就涉及如何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该理念顺应时代要求,有助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疫情的全球大流行让人们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关系。事实上,人类一直在与各种各样的疫情作斗争,这场疫情既非第一次,也非最后一次。在后疫情时代,上述理念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中国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融入生态文明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为后疫情时代如何加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指明了方向。“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使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雪上加霜。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是在总结抗疫经验后得出的重要思想,与中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一脉相承。中国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精髓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承诺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表明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发达国家大体需要50年到60年时间,中方将用短短30年做到。这并非易事,需要开展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中方已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将以抓铁有痕的劲头,兑现我们的承诺。习近平主席指出,“这是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需要中方付出艰苦努力。”

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知行合一、排除干扰,一直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当美国特朗普政府退出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时,中国不为所动,反而更加坚定地与国际社会共同维护该协定。拜登政府上台后重返《巴黎协定》,中国一如既往地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2021年4月,中美负责气候变化事务高层官员在上海举行对话,并发表声明指出:“中美致力于相互合作并与其他国家一道解决气候危机,按其严峻性、紧迫性所要求加以应对。”中美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加强合作对全球气候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了实践平台,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进行的合作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得到了国际社会普遍赞赏。通过“一带一路”平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现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更大合作平台

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推动建设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都已写入联合国文件,中国方案已转化为国际共识。着眼后疫情时代,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愿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同各国人民深化友谊、增进互信、扩大合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如何将上述理念付诸实施并不断取得成效?作为21世纪“凿空之旅”的“一带一路”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作出了重要探索,成果斐然。“一带一路”是中国倡导的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也使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一带一路”以“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为目标,让各国人民都从合作中受益,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潮流一脉相承。“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助于弥补全球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还有助于培育相关地区合作共赢的意识。在疫情冲击之下,加强“一带一路”合作的意义更加明显,有利于让世界分享中国机遇,让中国分享世界机遇。截至2021年1月30日,中国与17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205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合作所产生的红利如消除贫困、促进发展等惠及沿线民众。中方在非洲援建了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惠及50余万当地民众。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共建“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顺利实施,预计将帮助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近年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取得的显著成果大大增强了有关国家在面对疫情危机和挑战时的抗压自救能力。由此可见,“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已经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依托。

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亮点

疫情正重塑全球政治经济版图,2020年世界经济严重衰退,而“一带一路”抗压意义格外显著。虽然疫情在全球范围蔓延对“一带一路”的“五通”建设均产生严重冲击,不少国家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承压,医疗物资紧缺,经济下滑,但“一带一路”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板块。一些重要的合作项目并未受到影响,如雅万高铁项目仍如期推进。2020年以来,中国同有关国家守望相助、共克时艰,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其中,2020年全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1.3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0.7%,占中国总体外贸的29.1%。2021年一季度,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保持稳定增长,进出口贸易额达2.5万亿元人民币,增长21.4%,占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29.5%。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增速也明显提升:增长率从2019年一季度的7.8%、2020年一季度的3.2%,提高到如今的超过20%。中国已经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经济保持强劲增长,必将形成强大的磁力,并拉动与贸易伙伴之间的经贸往来,促进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复苏。“一带一路”合作在疫情期间成为联系世界各国的重要纽带,传递着温暖与信心。未来电商、5G、医疗健康、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更大,上述产业均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三、中欧班列逆势上扬为国际抗疫和恢复经济作出宝贵贡献

疫情肆虐,中欧班列将大量抗疫物资运往沿线各地,助力沿线各国抗疫和复工复产,确保了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稳定,成为国际社会抗击疫情、恢复经济的生力军。2020年中欧班列共开行12400列,同比增长50%;发送113.5万标箱,同比增长56%,通达境外21个国家92个城市,同比增加37个。截至3月25日,2021年中欧班列今年已开行3072列,同比增长82%。中欧班列正沿着“丝绸之路”,为地处内陆的中国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开辟出一条新通道。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在海运、空运受阻情况下,有着“钢铁驼队”之称的中欧班列依然有序运行,扮演了全球产业链“大动脉”和疫情防控的重要“生命线”。疫情发生后,中欧班列已累计向欧洲各国运送超过700万件防疫物资,有力满足了沿途各国人民的生活物资需求,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得益于中欧班列的加持,2020年中欧贸易总额保持增长,中国一跃成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展望未来,中欧班列面临两大机遇:一是新时期中国加快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合作规划编制等相关工作扎实推进,中欧班列必将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进一步促进国际互联互通。二是中欧班列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等优势更加引人注目。作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苏伊士运河近期发生的阻塞事件,暴露了国际贸易运输的风险,这让人们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中欧班列。总之,“一带一路”同样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展现了其韧性与生命力,有力地拓展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

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助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望未来,中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能,书写新篇章。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

中国不仅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倡导者,更是坚定的实践者。作为率先走出疫情阴霾、恢复经济增长的大国,今日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犹如一块超级磁石,吸引全世界目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谋求高质量发展,不仅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世界。一方面,中国内循环的堵点打通将整体释放国内市场超级能量;另一方面,中国不断扩大制度性开放,密集出台诸多配套政策,为与各国的经贸合作增添活力,为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创造新前景,必将进一步增强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利益纽带,并带动更多国家走向繁荣。作为现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建设者和贡献者,中国进一步提升国际地位和拓展发展空间,进一步推动国际体系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进,开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气象。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使之在后疫情时代更具有普惠意义。中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都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内容,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中国面临的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新变化,更需加大对“一带一路”互联互通项目的支持,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经济高质量增长。“中方还将生态文明领域合作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内容,发起了系列绿色行动倡议,采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一系列举措,持续造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各国人民。”面对当前保护主义、反全球化、民粹主义思潮泛起等多重风险,中国激流勇进,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与区域一体化,提振了国际社会的信心。面向未来,中方将进一步加强规划,并与全球伙伴进行深度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陆海天网四位一体联通,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为基本框架,构建以新亚欧大陆桥等经济走廊为引领,以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等大通道和信息高速路为骨架,以铁路、港口、管网等为依托的互联互通网络,打造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扩大“丝路海运”品牌影响;推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和“空中丝绸之路”。同时,中国积极主动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优化自由贸易区布局,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实施,加快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进程,稳步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提升自由贸易区建设水平,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推动商签更多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贸易协定。

二、中国特色现代化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取得重要进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超越历史、赢得未来的进步意义。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2035年将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50年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2021年一季度,中国GDP达24.931万亿元,同比增长18.3%,经济运行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生产需求扩大,市场活力提升,就业物价稳定,民生保障有力,国民经济开局良好。在当今全球努力走出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经济衰退时,抓住机遇扩大绿色投资、推动经济转型尤为重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日前表示,目前中国经济“复苏强劲”,并为全球其他地区带来积极溢出效应。各国应抓住应对新冠疫情和气候变化风险的契机,加大绿色投资和多边合作,促进全球经济实现绿色和包容性复苏,中国在此过程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从历史上看,欧洲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等在进入现代化时也不过只有数千万人,美国在进入现代化时约一亿人,而中国现在是14亿人进入现代化,这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是以和平方式来实现的,与西方列强通过战争和掠夺的方式实现现代化有本质区别。迄今为止,全球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人口不到10亿。中国14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取得成功破除了“现代化即西方化”的神话,将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产生巨大的示范意义,增强其探索符合自身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的信心与动力,世界将因此更加繁荣、更加进步、更加美好。

结语

毋庸讳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疑是一个长期、艰巨和曲折的进程。后疫情时代世界仍充满不确定性,疫情还在一些地方反弹,“免疫鸿沟”不容忽视,世界经济增长步履蹒跚,有的国家仍深陷零和博弈泥沼、沉迷于霸权主义,地缘政治挑战将更加错综复杂。鉴于此,中国需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随时准备进行坚决斗争,切实维护自身合法利益。

大变局下,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新冠肺炎疫情以特殊方式让人们格外强烈地感受到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唯有团结协作才是战胜疫情的强大武器;唯有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才能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这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邃内涵和重要意义。

《当代世界》(2021年第6期),注释略

【责任编辑:卫芸辉】
8013832 80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