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
首页 > 外交研究 >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彰显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来源:时事报告 责任编辑:卫芸辉 发布时间:2021-07-09
分享到:

杨晨曦,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冲击,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和现实威胁。在这样一个重大历史关头,习近平主席应邀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首次全面系统提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指明了方向,为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改革完善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全球在环境治理议题上达成共识注入了强劲力量,彰显了中国为民族复兴尽责、为人类进步担当的世界情怀和大国担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发展的紧迫问题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传统工业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持续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全球环境保护面临严峻挑战。然而,一些国家大搞单边主义,奉行“本国优先”的原则,并将其带入到全球环境治理议程中,使相关领域国际合作进程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全球始终难以达成确定的合作方案。

面对日趋严峻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面对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巨大困难,如何科学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凝聚合力应对挑战,是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紧迫问题,也是关乎未来发展的时代难题。国际社会亟需先进环境保护理念,引领国际社会共建全球生态文明;亟需确立公正合理、切实可行的国际合作原则,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协议,推进全球环境治理。习近平主席此次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全面系统科学阐释的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功经验的进一步凝练升华,也是对各国共谋绿色发展、引领国际社会共同迈向生态文明这一重大命题的最好回应。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

习近平主席强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为推进全球环境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提供了思想引领。

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主席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强调“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你。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应当深刻认识到,人和自然不是对抗关系,而是共生关系。自然不是外在于人的异己的压制性力量,不是纯客观的物质世界,不是供人类予取予夺的对象和资源,而是孕育抚养人类的“母体”,是生物的“摇篮”,是温馨的“家园”。人类与自然相通相连,“天人合一”,伤害自然就是伤害自己,决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只讲利用不讲修复,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二是坚持绿色发展。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明了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不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巍巍高山、茫茫草原、茂密森林、碧海蓝天、洁净沙滩、湖泊湿地、冰天雪地等都是人类永续发展的最大本钱,离开了绿水青山,人类社会的一切财富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三是坚持系统治理。习近平主席提出,“我们要按照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从而达到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指明了生态环境治理之道。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共生体系,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修复生态环境不能顾此失彼,必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使被割裂的生态系统逐渐连接起来,使原有的生态廊道恢复起来,从而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习近平主席提出,“生态环境关系各国人民福祉”,指明了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人民,建设绿色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良好的全球生态环境、更完善的全球气候治理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财富,是最公平的国际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世界各国理应积极开展有效的国际合作,不断满足各国人民对优质生态产品、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人民,要在各国人民中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倡导节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的美好愿景转化为各国人民的自觉行动。

五是坚持多边主义。习近平主席提出,世界各国“要携手合作,不要相互指责;要持之以恒,不要朝令夕改;要重信守诺,不要言而无信”,指明了推进全球环境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前提条件。面对全球环境风险挑战,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携手合作方为正道,单边主义不得人心。要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的目标和原则,共同维护其权威,提升合作水平,互学互鉴、互相帮助,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六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习近平主席提出,“我们要充分肯定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所作贡献,照顾其特殊困难和关切。发达国家应该展现更大雄心和行动,同时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和韧性”,指明了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实现公平正义的基本路径。在全球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历史责任、发展阶段、应对能力都不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应该得到遵守,推动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

重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

习近平主席的讲话站在全人类前途命运高度,再次彰显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和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重视,为加强全球环境治理提出了“中国方案”,为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增强了信心。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发展创新,为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引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先进性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得到充分证明,对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对于人们在思想理念上科学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必将引领国际社会推动构建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努力建设一个绿色低碳、清洁美丽的世界。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注入了信心。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事业。在应对这一挑战方面,中国从未缺席。例如,中国和各方共同打造绿色“一带一路”,一道播撒绿色发展的希望;同发达国家开展多种多样的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等等。习近平主席在此次峰会上重申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宣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新举措,明确表示将严控煤电项目,“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这是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可持续发展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庄严承诺,极大提振了国际社会信心。

“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全球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愿与国际社会一道,同舟共济,勠力同心,共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之策,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推进全球环境治理朝着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为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解决人类面临的共性问题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时事报告》(2021年第6期)

【责任编辑:卫芸辉】
8013832 80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