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
首页 > 外交研究 >

海洋日,从习近平的这个信念说起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卫芸辉 发布时间:2021-06-09
分享到:

“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对海洋的思考深邃而高远。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经略海洋的重要论述,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大海与陆地不是分割、对立的,国内看,要强调陆海统筹;全球看,要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更要改变“海纳百污”思想,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

陆海统筹:东西互济的大空间观

陆地与海洋不是对立的,而是不可分割。“陆海统筹”理念,贯穿了总书记对国土规划、全方位对外开放、“一带一路”倡议等地理大空间的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海和陆都有无尽潜力。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岛考察时指出,“从陆域到海域都有我们未知的领域,有很大的潜力。”

“十三五”时期,我国充分发挥海洋作为经济新空间、资源新基地、安全新屏障的支撑作用,开始构建东西互济的陆海统筹开发格局。

陆海统筹,为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指明了方向。

这是海南三亚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中的圣诞树管虫(2021年5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土空间开发在强调南北纵轴发展同时,更关注东西横轴开发、陆海统筹,推动国土开发向纵深发展。

特别是“沿海轴”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促进陆海统筹、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经济轴带。长江经济带与沿海,“一横一竖”,使西南内陆直通大海,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无阻;东西互济、沿江入海,给沿海经济打开战略纵深腹地。

蓝色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

“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黑格尔《历史哲学》这句话,成为欧洲列强15世纪末以远洋探险为标志,通过炮舰政策、奴隶贸易进行殖民扩张的注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

2021年1月15日,一头布氏鲸在广西涠洲岛海域游弋。新华社记者 陶希夷 摄

海洋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

2019年4月,总书记首次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海洋命运共同体是全球海洋治理的中国方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海洋领域的具体实践。

“波涛之上尽是波涛”。 海洋具有流动性和不可分割性,只能共享。国际合作开发海洋是大势所趋。

依托“一带一路”建设,中国进一步密切同沿线国家合作,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打下了坚实基础。

世界各国应当共享海洋资源,共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以摆脱西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海洋观,实现人与海洋和谐共处,保障全球海洋安全,促进全球发展与繁荣。

蓝色碳汇: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海洋代表的不仅是人类命运,更是其他生物命运和整个地球命运。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标志着对海洋生物多样性认识的新高度。

2021年5月22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为学生们科普海洋科考船下潜采集标本的相关知识。新华社发 王海滨 摄

“水流千遭归大海”。海洋是众多污染物的最终归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直接排放和通过河流携带、大气沉降等排入近岸海域的污染物总量居高不下。陆源排放对近岸海域的污染贡献占70%以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布局之中,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维护海洋自然再生产能力。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对全世界的郑重承诺。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海草床、红树林、盐沼这三大蓝碳生态系统的国家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对发展蓝碳作出了部署。相关国家还倡议发起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蓝碳计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下决心采取措施,全力遏制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趋势,让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改观,让人民群众吃上绿色、安全、放心的海产品,享受到碧海蓝天、洁净沙滩。

进一步加强整治和修复海岸线,加强海岛生态系统保护,推进功能退化地区海域海岸带综合整治,恢复海湾、河口海域生态,加大退堤还海、退养还滩力度……这将是“十四五”期间的一套组合拳。

主笔:王立彬

监制:赵承

策划:霍小光

统筹:邹伟、董峻、王绚

视觉|编辑:张爱芳、杨文荣、郝晓静

新华社国内部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责任编辑:卫芸辉】
8013832 8013839